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允许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法律的出台,使得外资并购在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国内几个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被外资“闪电”并购,引发了一场关于外资并购是否会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大讨论。本文在分析当前外资并购新特点和其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外资并购,同时以良好的心态引导外资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相关政策研究”专家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完善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创造和规范外资并购投资的良好环境,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就“外商投资并购国内企业相关政策研究”主题召开了小型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资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在推动东道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东道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冲击.主要表现在:冲击国内市场份额、民族工业及国有品牌;冲击政府经济政策;阻碍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等方面.对外资并购,我国应采取反并购的法律手段,健全关于规制外资并购的法律制度,完善外资并购的法律环境,有效规范、控制外资并购行为.  相似文献   

4.
外资并购与民族产业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资并购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更好地纳入到全球化生产体系,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外资并购还将改善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外资实现并购以后,可以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和由此引发的“所有者缺位”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规范企业行为,提升其管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有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但外资并购是把双刃剑,它在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民族产业的冲击。一、外资并…  相似文献   

5.
李薇 《大经贸》2007,(5):54-55
出台顺应形势 2006年备受关注的徐工、苏泊尔、洛轴等并购案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资并购”的高度警惕,至此,一场关于“外资并购是否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唇枪舌战如同大火燎原般持续蔓延着。  相似文献   

6.
过去十几年的中外合作是“捆绑夫妻”,合作的内容中方基本先定好,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法规的逐渐完善,外资企业也有了选择权,出现了外资在我国重新洗牌的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新时期外资并购的动因,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应该警惕外资并购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境内民营企业利用了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西萨摩亚等三处自由岛宽松的经济环境和我国在“外资并购”管理方面形成的“监管缺位”,将资产权益转移到自由岛以后,通过控制在自由岛设立的壳公司控制境内企业,形成了外资企业的一种特别类型:由境内居民完全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这种通过“借壳变脸”形成的境内民营企业外资化倾向;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和国家税源的流失,而且对我国外资并购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苏云笑 《大经贸》2007,(4):92-93
近年来,外资并购在我国烽烟四起,关于建立我国反垄断审查机制的呼声也愈来愈高。商务部在去年8月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中明确提出了“反垄断审查”,以确保在外资并购时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安全。今年上半年,商务部将公布更为严格的外资并购审查文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垄断审查机制。事实上,“反垄断审查”的历史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源远流长,它们都已建立整套完善的外资并购审查机制和反垄断法律体系,并成立专门的审查机构来严格执法和把关。我国反垄断审查机制的建立也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外资并购已经到了这样一个临界点:大家都意识到了外资并购的潜在威胁,而一旦自己成为外资并购中的一个角色,多数人仍会不遗余力地推动外资并购。“言”与“行”的割裂,折射出国内企业、国内资本以及地方政府的悲哀。  相似文献   

10.
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活动日益增多,外资并购带来的隐性风险明显增大。本文通过对国际上外资并购的趋势和影响的分析,从行业垄断和国家经济安全等各方面探讨了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顾列铭 《大经贸》2006,(3):83-85
在2004财年,中国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534.79亿美元,同比增长33.3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3.32%。其中,外资并购额为24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70%。 今年初,有专家预测,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外资并购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并购环境的持续优化,中国正迎来跨国并购高潮。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国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外资并购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的思想碰撞。尤其是跨国公司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令社会各界深感不安,"凯雷并购徐工案"则使关于外资并购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  相似文献   

13.
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涌动着气势磅礴的第五次并购浪潮,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巨额外资正在而且也必将以国际通行的方式——“跨国并购”涌入中国。跨国并购方式引资会带给被并购方诸多正面效应。如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等。但同时,外资并购又是无情的国际资本和残酷的资本游戏规则,许多国内企业从属外资后,“文化散了,品牌没了,市场丢了”的例子屡见不鲜。跨国并购这把“双刃剑”对我国宏观经济和被并购企业正在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门的不断开放,外资的大量涌人,外资并购的比例在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中逐渐提高。凯雷并购徐工、达能并购娃哈哈、高盛并购红狮水泥等并购大案的出现开始让我们认识到外资并购中国家安全问题,我们也认识到外资并购要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必要性。在我国的《反垄断法》的第31条,“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资并购频繁发生,对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中国企业数据,采用PSM-DID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外资并购对中国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外资并购显著促进了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出口扩张、研发创新和生产效率是外资并购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的动态效应估计显示,外资并购后五年内对企业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效应呈"倒U型"动态变化特征。此外,本文还考察了外资并购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异质性影响,发现外资并购对内陆地区企业、高资本密集度企业和高融资约束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最后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检验了外资并购的产能利用率效应在不同产能水平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发现外资并购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了落后产能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以上研究意味着,外资并购有助于缩小企业间产能利用率差距,这对于减少社会资源浪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商业》2008,(1):8-8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11月24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透露:在明年9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之前,我国将有20多个针对外资并购的配套法规陆续出台,这些法规的目的是使外资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有法可依,“既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又促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并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外资并购立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资并购活动涉及众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完善外资并购立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理清立法的总体思路,构建立法的基本框架,是使相关具体制度的完善有所依附的前提,也是外资并购立法模式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主张对外资并购关系予以分别立法、综合调整。这种立法模式的选择符合外资并购涉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并能较好地协调调整外资并购诸法法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外资正在进行新一轮并购国有、私营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浪潮。并且并购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科学、高效地规制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行为,保护民族产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分析外资并购(FIMA)产生的原因及其负效应,针对我国外资并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层面提出国内企业家和金融机构要提高竞争力和专业能力,并不可轻易放弃自主权;从政府层面提高政策引导、产业安全等方式方法,规制外资并购。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外资并购历史以及并购理论,分析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外资并购达到垄断和谋求长期控制目的是其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和计算行业经济安全度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还存在外资并购规制问题:法律规定存在真空、外资并购立法的总体思路混乱、没有明确统一的外资并购监管机构。对外资并购的规避对策应是:采取战略联盟措施,尽快建立规范、科学的外资并购活动和法律制度;建立统一的外资并购监管机构;通过提高收购方收购成本的防御策略,防止外资的恶意收购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