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金旺 《农家之友》2010,(17):48-48
今年广西由于遭受严重春旱,早稻播种插秧普遍比正常年份推迟10~15天,因此成熟期也相应推迟。据了解,柳州市多数县(区)目前尚未结束早稻收割工作,进度快的县(区)早稻收割约占70%,慢的仅占40%,要到8月20日左右才基本结束早稻收割,8月25Et左右才能结束晚稻插秧。而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寒露风”来临提早,8月份(及以后)降雨偏少,这对迟插晚稻的安全齐穗将造成极大威胁,特别是桂北高寒山区,晚稻生产形势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2.
一、双季稻、再生稻气候类型区本区包括贵州西南部海拔750米以下,南部600米以下,东部、北部400米以下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大于18℃,水稻生长季日数大于220天,安全生长期日数大于180天,10~20℃的积温大于4000℃,年降水量为1000~1500毫米,年日照时数1200~1600小时,热、水、光条件均适宜种双季稻和一季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双季稻的品种布局为:早稻用中早熟品种时,晚稻用中熟品种(籼型、粳型均可);早稻用中熟品种时,晚稻用中早熟或中熟品种;早稻用早熟品种时,晚稻宜用中迟熟品种。…  相似文献   

3.
对南方双季稻主产区“玉米替代”的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问题的提出南方双季稻主产区,是指以双季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省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和江西7个省(区)。水稻,尤其是双季稻是该区粮食生产的主体,水稻面积占了各省(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5%以上,其中早、晚稻面积占了水稻总面积的75...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雄生 《中国农史》2002,21(1):54-63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获期上的早晚。即使是所谓“早稻”,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早稻、晚稻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复种关系。宋代各地都有早晚稻的分布,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浙西、淮南等水稻主产区以种植晚稻为主,但其它地区却出现了早稻盛行的趋势,干旱和救饥是早稻盛行的主要原因,而太湖地区种植则很大程度上是赋税和雨水所致。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和农业部最近制定下发了《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财政按照以计税耕地为基础的水稻种植实际面积,早稻每亩补贴10元,收割后再种晚稻的每亩补贴标准另行通知。  相似文献   

6.
中山大学杨中艺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多花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为广大南方地区推广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提供了科学依据。它变传统的“早稻—晚稻”两熟制为“早稻—晚稻—多花黑麦草”三熟制,并且要引草入田,这对于草业生产意识薄弱,习惯于传统精耕细作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何等的新鲜。正如一位老农所说:“我活到这么老,从未见过用稻田来种草的。”一些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也曾经片面地认为:多花黑麦草为禾本科,冬种多花黑麦草会如同冬种小麦一样,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后作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7.
关于再生稻生产的探讨黄芳福(一)再生稻,亦称"稻荪子"。是利用中稻或早稻收割后的稻桩,通过立即灌水、施肥、除草等措施,促其茎节上的侧芽萌发的再生素。我国再生稻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广志》中就有再生稻的记载。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以后...  相似文献   

8.
韦卫妮 《农家之友》2009,(21):17-17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古宜、程村等双季稻地区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双抢”农忙季节,然而,昔日农民顶着烈日、弯腰弓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割禾、插秧的劳作景象,如今在丹洲镇江荷、红路等村已经看不到了,  相似文献   

9.
报载,浙江省东阳市马宝镇农民陈宝林两年前发现佳木斯有大片肥沃的土地,联合当地13位农民到北大荒承包了1015亩土地种水稻。利用南北方季节差,巧安排,科学种田。年初仅派一二人去佳木斯做春耕准备,到了5月份,当地早稻进入前期管理时,"联合体"主力移师北上。6月份,待北方水稻进入田间管理期,主力又转回南方进行早稻收割和晚稻播种。8月中旬,再辗转佳木斯,直到那里水稻收晒完毕。10月份,再回东阳收割晚稻。1997年,这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读罢这则消息,笔者不禁为这些"智力型"农民  相似文献   

10.
我省粮食收购工作一改过去早稻一次完成收购任务的传统作法,在1997年计划收购总量575亿公斤中确定收购31亿公斤晚稻,占全年收购任务的539%。这一重大举措,无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经营指导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粮食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以顾客为中心,不断满足其需耍并使之满意)的具体体现。但是,为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在晚稻收购和储藏的具体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重视。-‘早、晚稻的不同特点湖南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分为早、晚稻。我省早稻籽粒饱满,虽入库粮温高…  相似文献   

11.
蔡勇胜 《农家之友》2009,(21):19-19
7月下旬以来,阳朔、恭城、平乐等县进入早稻收割及晚稻插秧的双抢季节。笔者采访了解到,一些种植有水稻的农户为了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和赶农时,乐意花上30~40元一天雇请农村富余劳动力收禾插秧,掀起了一股农民帮农民打工的务工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南方早稻积压低效问题的日益突出,调整早稻生产已成必然。然而如何调整,众说纷纭。目前主要思路有:1.实施“玉米替代早稻”战略针对南方早稻积压,而饲用玉米短缺的现状,不少人提出在南方双季稻主产区,将现有“早稻-中稻-冬作物”为主的种植制度改为“玉米(...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财政部、农业部最近对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管理的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早稻每亩补贴10元,粳稻每亩补贴15元。要求各省按照“政策公开、直补到户、据实结算”的原则,切实管好用好补贴资金。财政部、农业部制定下发的《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财政按照以计税耕地为基础的水稻种植实际面积,早稻每亩补贴10元,收割后再种晚稻的每亩补贴标准另行通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省一季稻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粳稻每亩补贴15元。国家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实行直接补贴方式,按面积直接发放到种植良种水稻的农户手中。…  相似文献   

14.
晚稻收割后至翌年春早稻生产以前,这段时间稻田是休闲期,如不冬种,搁在那里白白浪费,广东信宜市退伍军人陈责善摸索出一条利用冬闲稻田养鱼,成为农家致富好门路。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顾问》2022,(3):19-20
技术要点 品种选择:考虑当地生态条件、种植制度、种植季节、生产模式等因素,根据前后作茬口选择确保能安全齐穗的水稻品种,双季稻区应注意早稻与连作晚稻品种生育期合理搭配. 种子处理:种子发芽率要求常规稻达90%、杂交稻种子达85%以上.种子处理包括选种、浸种消毒、催芽.先晒种1~2天,以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然后用盐水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作者“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系列论文之二,探讨的重,大是此时期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四个重要方面的进步,即水稻品种、农具、肥料和种植制度的变化。具体而言,水稻品种方面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江南人民对水稻主要品系籼、粳和 早、中、晚稻认识的改进,而这种改进又是以他(们在水稻选种和育种方面的进步为基 础的。在农具方面,最重要的进步是铁搭和田荡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这两种新农具对 于水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至为重要。不仅如此,对于水田种麦的关键技术──起■来 说,铁搭的使用也是其关键。肥料技术的进步,则主要体现为肥料种类的增多和肥料加工方法的改进两方面。这些改进义大大促进了大田施肥的普遍。以上几方面的进步,都为“新二作制”──水稻与冬季旱地作物(麦、豆、油菜)的复种制的逐渐推广奠定了基础。总之,在江南农业史上,这个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时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桃源县、鼎城区水稻生产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常规稻直播成为常德市早稻生产的主要方式;中、晚稻以杂交稻和常规优质稻为主;优质杂交稻的生产效益显著高于普通稻谷种植;种植技术对水稻生产的产量和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加工专用早稻和在中、晚稻中推广优质杂交稻的建议;从有利于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减少直播,推广机插和抛秧栽培方式,培训农民、加速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生产和订单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1水稻播种面积减少,预计总产量也减少,优质稻种植面积继续增加今年水稻播种期间,大米市场价格有所回落,而且后期自然灾害偏重,因此,预计今年水稻实际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加之水稻种植结构一进步调整,全国早、晚稻播种面积将继续减少,中稻及一季稻播种面积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大米需求增加,市场价格走势较好,预计优质水稻面积将继续扩大。由于使用良种等科技进步的作用,除早稻受灾害影响单产下降外,中稻及一季稻、晚稻单产会有所增长(见表1)。水稻主产省播种面积基本上是减少的,其中减少幅度在6.7万hm2…  相似文献   

19.
再生稻是采用一定栽培措施,使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割的一季水稻;农民称之为“抱孙谷”或“秧孙谷”。再生稻在生产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一可以充分利用山区(中稻地区)光温资源,提高水稻产量:二再生稻不需播种、育秧、插秧、中耕耘田,种一季可收两季稻,不但省种子、省工,而且投资少收益高;三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田利用率。四再生稻叶面积小,根系发达,抗旱力强,可在秋旱严重地区发展,提高水稻单产。  相似文献   

20.
蓄留再生稻 一种两收效益好江西省农技推广总站(一)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经水肥管理,使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抽穗成熟的水稻。再生稻栽培技术是一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用性很强的新技术。我省丘陵山区较多,许多地方种双季稻光温资源不足,种一季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