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企业集团在各地迅速当展,但如何发展企业集团、管理企业集团是许许多多企业集团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在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十多年的实践中,不少集团企业的管理者积极探索,勇于开拓,总结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成立集团结算中心,强化集团财务管理便是成功经验之一,但什么是财务结算中心?为什么企业要成立财务结算中心?具体有什么作用?如何进行规范动作?其电算化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探讨。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结合本集团财务结算中心运作实际,谈一点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2.
一个大企业的市场部经理说。他们新品很好,广告投放也很大,但就是卖得很差。现在为什么还投电视广告?历史经验告诉老板,广告是有效的。所以,尽管广告效果差,也需要历史经验再次告诉他:广告不行。这些广告费,如果让几万人体验一次,好产品还不卖疯了?但老板就是相信历史经验。这是可悲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 《活力》2009,(21)
一、中国一重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研制核电大型铸锻件等产品 产品结构调整情况: 一重根据国家对企业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战略,即将一重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品牌,拥有核心制造能力的大型国际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4.
如果让大众来描述您的企业,您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声音?您是否对您的企业做了具体的形象设计?您对于本企业的广告又寄予了何等的期望? 在广告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无数企业与商家满意的笑脸。对于今天的企业家而言,广告宣传已不仅仅简单地等于多推销一个产品,多卖一些货物,让销售额的数字跳得更快了。在五花八门、绞尽脑汁、追求个性与创意的影像之下,是商家高举的品牌与企业的形象。然而企业的CI战略还远远不止于广告这一步。 从IBM设计了八条纹的标准字以及蓝色的标准色开始,企业形象设计(CIS)日渐渗透于国际的经济活动中。从“太阳神”集团高唱着“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到最近的“企业徽标网上展评活动”,CIS在中国也经历了由青涩到成长,由新奇到通俗的发展过程。然而与国际性大企业相较,CI在中国企业的成功应用仍然屈指可数,这与人们对CI的理解尚有隔阂不无关联。当然 我们也不能希望籍借一篇文章就能将CI解说得清楚透彻。但它可以为我们开一个共同探讨的头。我们只能说一句:希望此文能让您更深一层地接近CI。  相似文献   

5.
我们比较清楚企业存在原因,但为什么存在企业集团?其规模应该有多大?什么样的企业集团具有效率?这些问题看似较为理论化,但对企业集团的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企业集团存在原因的探讨,研究集团组织结构是否具有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确立集团结...  相似文献   

6.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广告,这些广告千奇百怪、形形色色。但是我们较少看到建筑施工企业的广告,尤其是在电视里。为什么施工企业的广告这样少?施工企业怎样做广告?怎样以最低的广告成本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在这里笔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意力集中到这些赞扬上面。3、祈使句用得比较多,这样可以使读者在心理上兴奋起来,使读者加深印象,使广告更具有鼓动性。修辞特征:在广告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为了使自己的广告独树一帜,广告人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段,以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因此,广告语言有“半文学体”之称。三、商标的翻译商标即商品的“牌子”,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利器,是商品质量的标志,也是消费者认识或购买商品的向导,其广告效应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产品越来越多地打入国际市场,为了帮助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更多的名…  相似文献   

8.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以省、地区,甚至县为区域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耗能高、产品粗糙,在进入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面对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我们急需有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耗能低、能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名优产品的“航空母舰”式的企业集团。但是,单靠市场因素营造“航空母舰”式企业集团,难以赶上和适应国际市场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不仅应具有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产品质量及优秀的营销队伍,还应当具备美好的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的树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播手段,一是传“名”,传企业之名,产品之名,企业领导之名,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二是传“誉”,传企业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产品获得的各种金奖、银奖,企业的先进代表、英雄人物,以及企业文化等。那么,要运用什么样的传播手段,才能使企业在公众中树立美好形象呢?笔者认为,广告、撰文、展示。咨询是传播企业形象的四个要点。广告这是目前国际国内市场上最为流行的一种企…  相似文献   

10.
小溪 《公司》2002,(3):1-1
当前,国企改革还有哪些事情要做呢?一、培育发展大公司集团。推进授权经营和重组上市。将政府行使的国有资产出资人的部分权力授权给优势企业集团公司行使,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境内外上市,分离企业集团办社会职能,以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培育发展一批主业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引入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建立董事会选聘、市场化配置经理人员的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加大存续企业的改革改组,分离其办社会职能,分流富…  相似文献   

11.
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开展已有20年的时间,但是,我国的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的企业集团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些企业一旦生产出成型产品,就开始守摊子、吃老本,不是真正把气力放在改进产品上,而是用在怎样降低生产成本和把广告做得更好的筹划上.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打价格战上,质量停滞甚至滑坡。因此,提高产品质量,需要持之以恒的质量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中国市场上.企业如何最大化地改善其广告促销的效能?在麦肯锡公司日前举办的营销研讨会上,资深顾问戴乔治先生就这个问题与中国的企业经营者进行了研讨。 以客户为核心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广告促销的环境日益艰巨,获得同样的促销效果,其成本在不断提升。但是很多企业忽略了一.点,即造成广告效果减弱的原因正是因为企业过分注重产品而忽略了消费者。 麦肯锡公司刚刚结束了一个为某消费品在不同市场制定促销计划的咨询项目。首先,麦肯锡公司的咨询顾问协助客户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市场上,消费…  相似文献   

13.
文化娱乐产业的品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文化娱乐名牌企业和产品人们都可信手拈来,这些品牌在识别定位、广告策略、个性产品包装等多方面都具有跨越国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我认为: 第一,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只是把产品卖到国际市场上,这不是国际化。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要素资源人力、资金、技术、市场、上游资源,进行全球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企业之间横向联合、兼并、参股等形式为基础,陆续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化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已经作了些尝试,为我国企业集团的国际化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为了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吸收国外资金,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必要推动和促进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参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16.
陈梦涛 《西部财会》2010,(11):63-65
旅游企业的发展应当遵循旅游企业的客观规律,借鉴国际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经验,立足中国的现有国情,努力走出一条深化发展、创新发展的路子来。旅游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进程是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其龙头产品的扩散逐步吸附一批企业,从建立一般的生产协作关系逐步发展到生产要素的多元化联合,再进一步发育出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使集团体制规模化和稳定化。旅游企业同时具有多种财务风险,因此要增强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物业管理》2010,(3):F0004-F0004
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在泵行业综合实力位居前列,集团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成功研发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18.
当一个处在竞争十分激烈行业内的企业,达到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规模,产品品牌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如何在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张企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产品竞争力呢?中国神马集团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成功之路。神马集团座落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是以原中国神马帘子布(集团)公司为主体,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改制而成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1981年建厂,到目前为止已拥有10家全资子公司,4家控股子公司,4家分公司和10家参股公司,资产总值52亿元,员工2万多人。年产橡胶轮胎优质骨架材…  相似文献   

19.
一提及企业集团,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叱咤风云,动辄以百亿千亿购并其他企业的巨型跨国公司。这些跨国企业的名声远播海外,它们的产品名扬天下。毫无疑问,它们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主力,占据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但是,在巨型跨国公司周围,也存在着大量雇员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他们共同为国家的经济编织和构成了完整的生产和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20.
最新的世界五百强排行榜里,中国企业大陆一共有34家企业入榜,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大企业,但不代表都是强企业。而美国的商业周刊评的100强里面,至今没有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为什么我们走向世界这么难?中国品牌的软肋或者短板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