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今后的趋势看,由于明年世界经济依然看好,中国出口仍会维持正增长,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类似2009年那样的“二次探底”。预计2010年全年GDP增速将维持9—10%。明年GDP的增速仍然可望达N9%左右,至少8%以上。  相似文献   

2.
数字     
《中国西部》2013,(4):14-15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7.8%”是进入1999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也是最近20年来“倒数第二”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长区间”。“十二五”期间中国不再“保8”,设定了年均GDP增长7%的新目标,就是出于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考量和开启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不会“二次衰退” 今年中国经济不会“二次衰退”,更不会“崩溃”。首先,从供给方面测算,今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达到10%或更高。工业生产方面,工业增加值增速去年1—2月3.8%触底后持续上行,今年1~2月达到20.7%。“铁公基”项目延续、家电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等都会继续推动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加速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经济增速在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和外需增速下落的引领下出现大幅回落,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步入下行区间。2008年前三季度GDP增长下滑至9.9%,5年来首次减至个位数,从10、1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08年国内经济保持双位数增长的可能性在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5.
沈瑞良 《上海改革》2002,(1):4-8,42
去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国内消费市场趋向活跌,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国内需求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从需求角度来分析我国经济的走势,总体上看,今年国际需求的增幅将会减少一块,国内需求的增幅有可能增加一块,增加的一块与减少的一块大体能够抵消,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达到7%以上,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6.
赵炜 《天津经济》2010,(3):31-33
2009年宏观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阴影中走出,“宏观经济趋势继续向好”,预计2010年国内经济增长内生动能继续恢复,宏观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和通胀较温和态势,全年增速可能接近10%。  相似文献   

7.
在食品价格继续高涨的推动下,8月份CPI涨幅达到6.5%,超过了5.9%的市场主流预期,也突破了7月份5.6%的10年新高点。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中国即将进入“通货膨胀时代”。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和温和的通胀水平,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万有引力定律”同样适用于中国,不断扩张的中国经济终究会出现供给约束,届时将出现通胀。[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浙江经济》2011,(14):10-11
中国经济“软着陆”显现 国家统计局7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一季度小幅放缓0.2个百分点。多位权威专家表示,宏观经济已初露减速苗头,未来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减缓,但不会大幅下滑,总体会保持在9%至9.5%之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樊纲在专访时表示,房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调控一年半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软着陆”,明年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平稳增长,仍能保持8%,甚至8.5%以上的增速。  相似文献   

10.
数据     
《浙江经济》2014,(23):64-64
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走势,多家机构认为经济增速会继续放缓,但是经济前景有可能改善。总体来看,国外机构对2015与经济增速的预计普遍高于7%,国内机构主要定位在7%左右,相对而言,券商机构的预测更加开放,预测值在6.8%-7.5%之间。  相似文献   

11.
刘昌荣 《上海国资》2012,(12):22-23
中国进一步的诚镇化,将使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时期,那时我再提每年10%的增速,应该没有任何人感到奇怪了。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政府对2012年的GDP增速预期首次破8,而中国经济增速也确在一段时期内加速下行,直到第三季度才出现趋稳态势,那么今年预期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又将何去何从?《上海国资》就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研究员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12.
前一个时期,为数不少的经济学家预测二季度我国经济将出现减速,本轮经济扩张期行将结束,经济增长将出现由快到慢的拐点。但是,国家统计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二季度GDP增长9.5%,增速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比一季度增加一个百分点,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快于改革开放20年来的平均增速。为什么经济实际运行高于人们的预期——  相似文献   

13.
卓勇良 《浙江经济》2014,(16):40-42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正处于一个重大拐点上。而市场力量对比及各方博弈变化,正在优化宏观结构,促进中国经济亲近他的人民.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增长 尽管当前经济增速回落。但转型正在展开,若干积极因素正在走强。以旧视角观察当下,难免会出现不当结论,以致今年春节后境外机构和国内部分学者出现甚嚣尘上的“硬着落”担忧。  相似文献   

14.
王莫辞 《走向世界》2014,(30):108-108
告别上半年,中国经济交了一份不太理想的答卷。省会城市中,山西太原以0.1%的经济增速垫底,各省当中,黑龙江以2.9%的增速再创新低,继续领衔增速倒数省份大军,部分三四线城市增速出现负增长。 为了在下半年挽回颓势,早在两个月前,国务院就开始到各地进行密集调研。以投资拉动为主要手段的局部刺激、定向刺激等“微刺激”政策相继出台。患上投资拉动饥渴症的各省迅速“响应”,拉出了总额超过10万亿元的投资拉动项目清单。  相似文献   

15.
新闻     
《中国经济快讯》2012,(33):10-11
国内 中国经济9年年均增长10.7%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指出,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10.7%,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日前在北京说,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不过他预计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幅速度仍将高达10%,增速较去年的11.4%略微放缓。世界银行4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则预测2008年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将达到9.6%。在全球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今天,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救世主吗?  相似文献   

17.
美国经济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中,我们之所以使用“调整”而不使用“衰退”来讨论当前美国经济出现的增速下滑问题,在于我们认为,这种减速是上升途中的正常调整,是对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初期的快速发展和亢奋状态的一种修正,这种调整将使美国经济和企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周期性经济衰退。如果这种判断正确,现在我们的对策研究,不但要关注美国经济增速下滑对我国进出口及其相关产业造成的影响,更应该关注的是,美国经济经过调整、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之后,我国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国现在应该采取些什么行动来主动适应这个新的格局,在教育、科研、先导产业发展上,应该作出哪些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上海经济》2014,(1):2-2
策马驰奔任重道远除旧迎新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内经济形势课题组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较快的阶段。在基本政策取向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预计明年国内经济将延在续2013年下半年的企稳回升态势,有望实现7.8%左右的增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明年中国GDP增速将呈现“底部波动”、“轻度回缓”态势。建议将明年就业国标定在1250万,GDP增长目标定在7.5%,物价目标3.5%,M2为13.5%至14.5%,财政赤字率定在2.5%。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王小广教授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CPI在2.5%-3%之间,不会持续在3%以上。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突出七个重点。  相似文献   

19.
《首都经济》2011,(2):17-18
当GDP增速设定为8%时,北京市在“十二五”保持更从容的经济增速的同时,将获得更大空间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也将有利于“十二五”所设定的清晰完整的科学指标体系的逐渐落实。  相似文献   

20.
王元京 《西部论丛》2009,(12):41-42
纵观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随着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增速逐步回升,中国经济热度明显升高。世界银行决定将2009年中国GDP增速预测由此前的7.2%调高至8.4%,2009年我国GDP总量将被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有些学者把中国经济当成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动力。成思危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