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赵德馨撰写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国家教育部中国经济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项目的主要成果,"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日本富山大学人文学部付教授访问了厦门大学,和历史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有关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就明清社会经济史感兴趣的问题举行了座谈。一九八四年二月十四日至十九日,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会在泉州召开。会议就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外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海港的兴衰变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是由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和福建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史问题的研究贾小玫没有经济史的研究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同样,没有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也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拟从中国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就如何搞好中国经济史问题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于2月22日召开座谈会,讨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若干问题。参加座谈会的有在京的部分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与会同志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重提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建设,需要理论的指导。事实是,这门学科的任何一次较为重要的进步,都是以理论的开拓为先导的。在中国经济史学科取得巨大成就,面临如何深入的今天,加强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关系到学科发展的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研究对象的有关理论,如研究中国商品经济史时,讨论有关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理论;研究中国封建主义经济史时,讨论有关封建主义经济的理论;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史时,讨论有关土地制度的理论,如此等等。另一类是学科本身的有关理论,诸如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对象、任务、社会功能、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叙述方法、历史等等。前一类属于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或广义政治经济学。后一类属于本学科的专门理论,或中国经济史的学科理论。本文仅就后一种学科理论中的对象问题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6.
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读《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王日根明清社会经济史在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堪称热门,过去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都是围绕明清社会经济史展开的。而在明清社会经济史中,又以江南区域的社会经济史为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奢侈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现象。现代经济中,奢侈这一概念有着明确的内涵,但这很少反映在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之中。学者们对于奢侈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也就很难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奢侈现象的实质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做出科学分析。现代经济学奢侈概念的形成以及对奢侈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认识,也有一个去道德化的过程,而在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学界,这一过程仍未实现。  相似文献   

8.
我理解这次会议主题所谓的"文史哲传统",可能有两层意思.所谓"文史哲",肯定是一个现代学术的范畴,但是,今天大家讲到"文史哲"的时候,还是很自然地会联系到传统学术的意义上.所以,在中国的"文史哲传统",既可以理解为文史哲内含的中国学术旧传统,即所谓的"经史之学",也可以理解为20世纪从这个旧传统发展出来的新传统.我自己是把这两个层次的意义糅合起来理解这个会议的主题的,或者可以说,所谓"文史哲传统",是以中国经史之学为渊源的中国现代学术传统.我的学科领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就我从事的学科领域而言,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有一个能够把中国经史之学传统与现代中国经济史方法联系起来的基本范畴,就是"食货".所以,下面我想谈谈作为经济史方法的"食货"原理,希望尽可能切合会议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史是目前高等院校开设的理论经济学系列课程之一。伴随世界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中国经济史学科近期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经济史教学的现状应当予以改革。我认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改造现有课程设置,建设一门新课程即“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二是改变课程的主线,即改以阶级斗争或生产关系变化作主线为用经济现代化作主线。  相似文献   

10.
<正>尊敬的申维辰部长、各位专家、朋友们: 值此山西大学百年华诞之际,由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经济史年会暨市场发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学会讨论会在我校隆重召开了。这是山西大学百年校庆中的一次学术盛会。这不仅为海内外专家畅所欲言,发表高论提供了一个系列活动论坛,也为专家们了解百年山大提供了  相似文献   

11.
理论出自历史。经济历史出经济理论。经济史与经济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当代经济学发展的趋。本文从用于分析经济史学的理论,以及分析经济史实得出的理论概括两个方面,介绍了作者编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在加强理论分析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经济史会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象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图书资料捐赠仪式"3月上旬在蓉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而立之年。值此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与厦门大学历史学系邀请国内经济史研究重镇的代表和知名学者莅临厦门大学,于12月13日召开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暨中国经济史研究再出发"学术讨论会。老中青三代学者共聚一堂,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自己成长的经历,倾  相似文献   

14.
发刊词     
在中共福建省委和全国各地经济史研究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和读者见面了.中国社会经济史是我国历史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形态进行专题的或综合的研究,阐述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和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构成与阶级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坚实的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老一辈学者的开拓经营,中国社会经济史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队伍正在形成.但就它的研究现状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创办这个刊物,希望能够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年青一代研究工作者的成长,同时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2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暨中国经济史研究再出发"学术讨论会在厦门举行。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40余位学界同仁共聚一堂,畅所欲言,结合自己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下文简称"本刊")的学术情缘,回顾了本刊在过去三十年里取得的  相似文献   

16.
12月13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暨中国经济史研究再出发"学术讨论会在厦门大学历史学系隆重召开,我校副校长詹心丽、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主编杨国桢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  相似文献   

17.
经济理论在经济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于提供描述的概念体系和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前现代经济史中集中产权制度的缺失,使现代经济理论不适合作为其研究工具.历史制度分析框架,采用新古典"理性经济人"假设,将约束条件扩大到价格和收入之外,是对传统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创新.<晋商信用制度及其变迁研究>一书正是运用此方法解决了中国传统社会产权制度环境与理论假设相左的困难.该书作为运用此理论方法的成功范例,采用从具体历史情境中给出效率评价的公理性假设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理论缺乏制度效率评价的缺陷,具有很高的逻辑一致性和经验一致性,推进了经济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胡德宁 《经济师》2010,(4):38-39,41,42
自20世纪50、60年代起,西方新经济史学家将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引入传统经济史研究范式,以及随后兴起的制度经济史学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相结合,相互提供方法论的发展。文章从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结合、制度理论的分析框架、制度理论与经济史的结合以及制度理论在中国经济史中的应用等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19.
厦门大学的专门史(中国经济史)和中国古代史是全国第一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两个专业点。长期以来,这两个专业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以社会史和经济史相结合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史学特色和教学科研联合实体。粉碎“四人帮”以后,作为厦门大学传统学科的历史学也重新唤发了青春。1978年,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历史研究所;1980年,以台湾史研究室为主骨,建立了台湾研究所。1984年,建立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1985年,又和中国海关学会联合,建立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在事业发展、单位细分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和发展社会经济史学的传统和学术优势,更好地培养人才,为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他们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开通、健全和发展专门史(中国经济史)和中国古代史联合实体的网络,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自己的特色。这里,仅就这一联合实体的近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从创刊至今,出版了一百期。作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兴办的学术期刊,迎来了二十五岁生日。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壮大发展的二十五年,前辈学者在本刊留下了鸿篇巨制,现今驰骋史坛的少壮名家在本刊留下了成长的印痕。这一百期,承载了一段学术史,留下了可贵的群体记忆。1980年,在厦门大学举办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研讨会前后,傅衣凌教授就酝酿筹办一份中国社会经济史期刊。当时对创办这份杂志是存在争议的。经过一年的沟通,才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曾鸣同志的大力协调下,顺利达成共识,并获得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