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前提是必须确定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就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关键是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核心是保证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并建立充分履行其职能的运行机制,重点是要建立一个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条件是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公司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因此,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股东和经营者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人应当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聘用经营者来替他们负责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替股东的利益服务。但是经营者有其自身的利益要求,这种利益很可能会导致背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甚至出现所谓的“经理控制”,产生高昂的“代理成本”,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经营者让他们的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尤其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公司治理,也称为法人治理、公司管理,是随着现代公司制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出现的,是协调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机制。这个机制能保证公司的管理层在股东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的情况下,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或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现阶段,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所占比例过高、股权过于集中,存在“所有者缺位”或“产权虚置”的现象,企业治理结构效率大大降低。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冲突,是我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并将确定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去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论证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司治理问题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如何遏止“内部人控制”,对“内部人”的制衡、约束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治理结构,其治理绩效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为了约束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我们认为在中国这种二元制公司股权结构模式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不是一定能保证选出真正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代理下,并且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则要大力发展基金业,通过基金业的发展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群体”与“准群体”的冲突改善为“利益群体”间的冲突,以此形成一种权利相互制衡的格局,从而保证公司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股利之谜”与控股股东效用最大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股利之谜”被称为一种“异象” ,不能为标准金融理论所解释。在用控股股东效用最大化代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假设情况下 ,本文用模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股利之谜”的真正原因是控股股东调整公司资本结构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程梅 《经济师》2006,(11):151-152
按照我国建立现代公司制度设计的内容,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注重的是“共同治理”模式,与此相适应的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成为公司价值最大化,经济附加值是衡量企业价值大小的最佳选择。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切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机制的创新,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真正建立,公司的经济效益就不能稳定提高,公司创造价值就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其实质就是一种制衡机制,它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条件下,由于股东对经理人的控制减弱,而形成的一种“以股东为核心的利害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均建立了以“三会”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决策权和经营权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但公司的监督机制仍不规范或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0.
宋京津 《经济师》2004,(9):227-228
文章从树立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建立多元股权结构、突出董事会的“独立性”、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健全风险内控管理体系、开创规范的法制环境、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阐述如何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强化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