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KMRW声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监管机构—信托公司—投资者”三方多阶段博弈模型来研究信托公司“刚性兑付”问题.分析认为,由于投资者缺乏识别和定价能力,以及监管机构的准入审批和评级机制,使信托公司可以利用监管机构的“信用背书”,在前期通过“刚性兑付”建立声誉,进而在未来获取超额收益,因此“刚性兑付”成为信托公司的必然选择.利用68家信托公司2010-2015年度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当期声誉与下一期收益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好声誉能够为信托公司带来更高收益.对此,应当从加强投资者教育、转变监管方式、强化信托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来打破“刚性兑付”.  相似文献   

2.
信托产品的"命门"是兑付时间刚性,即到期后必须向投资人偿还本息。因此房地产信托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房价下跌,而是房企销量下降,销量下降会直接影响资金流动性,进而影响信托公司偿付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珣 《致富时代》2015,(3):167-168
造成近年来信托业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元化的,然而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即是所谓的"刚性兑付"。"刚性兑付"在房地产信托、政府融资类信托等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中被广泛执行。这一做法虽然并无立法依据,然而却成为了我国信托业实务中必须遵循的"潜规则"。"刚性兑付"在推动我国信托业繁荣局面的同时,其实质是让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承担保证收益的担保义务。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信托业务是信托公司主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信托市场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信托项目中所蕴含的风险也逐渐显露。本文分别从政府监管、信托公司在危机发生前的风险控制以及兑付危机发生后对风险的处置三个角度对我国目前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的管理现状做了简要分析。最后,本文指出了未来我国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完善信托产品登记流动机制和打破"刚性兑付"定律。  相似文献   

5.
刚性兑付现象在我国有着复杂的成因,并植根较深。辩证来看,刚性兑付并未绝对有弊无利,但仍然是"弊大于利、近利远弊"。随着监管态度的进一步明晰以及资产管理行业自身的努力,顺应经济新常态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方向,打破刚性兑付已成共识。本文在对刚性兑付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利弊、行业现状进行探讨,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做好打破刚性兑付准备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朱熹妍 《商》2014,(45):9-9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信托公司对到期项目刚性兑付,其中自有资金垫付占比很大,由此行业承压不小。“不兑付不行,直接说刚兑也不行。”一位信托公司高管表示自己陷入了两难境地,只能打落银牙往肚里吞。  相似文献   

7.
正最终需忍痛割爱地去杠杆化。今年对金融市场将是一个静水流深的时期。继11超日债、13中森私募债触碰零违约边际,并大都以征信机构代付利息稍许平静后,国内金融市场的刚性兑付游弋于破立相间中已预留下了冰层撕裂的"代表性断层线"。正当投资者警觉下个冰层撕裂的品种是谁之际,日前银监会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99号文),罕见地强化了信托公司卖方尽责义务。99号文实际与银监会2013年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8号文、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  相似文献   

8.
周小明 《中国市场》2014,(23):23-25
认为中国信托业处于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信托行业在制度安排上不存在刚性兑付问题,刚性兑付是策略选择,即使信托业采取刚性兑付也不足以产生行业系统风险。全面净值管理能力的提升、业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投资者教育、监管者的引导等是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今后资管行业的发展将更加规范。通过梳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进程,分析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机理,资管产品必须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管理,并且明确公募与私募产品界限,统一合格投资者标准,同时严格限定非标准化债权投资,禁止期限错配。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将紧紧依托金融科技,加速理财业务转型升级,实现资管行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正逐渐将净值型产品发展为主流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不仅有助于打破刚性兑付,揭示风险,满足国家监管要求,而且能将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但由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估值方法尚未形成行业的统一标准,加上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面临着很多困难。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建立理财行业估值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将产品风险水平与投资者风险评估水平相匹配,并提高自身的独立投资管理能力,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刚性兑付的风险机制,评估纳入表外资产的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发现:(1)紧缩货币政策降低信贷规模,却推动影子银行资产扩张,引发流动性"水床效应",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2)刚性兑付抬高无风险利率,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增加金融脆弱性和金融监管难度。(3)将表外资产纳入银行资本要求的宏观审慎政策,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造成的资产恐慌抛售压力,显著增强了逆周期调控效果。(4)仅有"逆风向而行"资本充足率调控还远不够,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这也应是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高琳 《商》2014,(8):125-125
近期媒体陆续报道多起信托计划到期后无法兑付,银行拒绝兜底,刚性兑付被打破的事件。大众关注到针对个人客户的信托计划,在兑付环节上银行面临的风险,那么企业客户的债务融资工具业务中,商业银行经营过程是否潜在风险,也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按组织机构设置不同,将机构投资者分为"基金、QFII、信托、私募、财务公司、社保、券商、银行、保险公司"不同类别。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与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影响可分为截然相反的两类:证券投资基金、券商、信托公司的增仓行为对市场有正影响,其投资风格可归"主动买涨型";相反,财务公司、社保基金、银行偏向于稳健投资,其投资风格更趋向于"消极买跌型"。这表明,不同机构投资者行为确实是"异质的";简单将市场参与者划分为机构与散户,会误导投资者对市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商》2016,(7):185-186
刚性兑付规则在我国信托市场上由来已久,但该规则从诞生之日起就因为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完善信托法律法规、加强合规性建设、健全合格投资人标准制度等手段打破此规则。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抓取的P2P网贷平台人人贷中借款目的为"企业用途"的数据,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建立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对小微企业在互联网融资过程中投资者形成的身份偏好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将借款人身份分为工薪阶层和小微企业主两类,发现投资者存在对借款人的身份歧视现象,进而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释.研究认为,由于信息披露不足与信息不可信,投资者认为具备"小微企业主"这一身份的借款人的借款存在较高的风险,从而形成了投资者更愿意支持"工薪阶层"借款的投资偏好.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P2P网贷平台和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孟叶 《市场周刊》2014,(1):100-103
信托业,作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体。由于其高收益、投资门槛高,一直受到“高富帅”式的投资者追捧。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数据,2013年度,全行业经营收入总额8326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6851亿元,营业利润率达68%。但近几年来,部分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险,存在违约的现象,如中诚信托事件;另一方面,按照今年l幸刀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107号文,信托业不属于影子银行,但监管层开始规范影子银行的行为,必然对信托公司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5年9月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资金链断裂,价值高达430亿元的"泛亚日金宝"的产品无法兑付。泛亚通过人为操纵极力掌握稀有金属的定价权,使得稀有金属的价格持续上涨,稀有金属生产企业不断扩大产能,造成供大于求的虚假繁荣景象,这也使日金宝这种理财产品达到了稳赚不赔效果。这场商业骗局主要是由于政府监管不力以及投资者的贪婪。投资者应选择信息透明度高的企业进行理智投资,不盲目相信所谓的"政府信用背书"、银行的推荐,不贪图高收益,以规避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正>继华中最大线下理财武汉财富基石爆雷后,又一家大型财富公司危机,线下14家门店全数无法兑付本息,投资者蜂拥而至聚集公司门前,致使交通一度瘫痪!一纸公告打破平静!2015年11月24日的一纸公告,打破了7万投资人的平静生活,也将延迟近一年的涉嫌非法集资问题正式推到前台。单人最高投资超1200万,几万名投资人,心情如同当天的天气冷到了冰点!  相似文献   

19.
在房地产调控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如何考量地产信托项目的投资风险々一种常见的思路是追捧风险系数偏低的债权性房地产信托产品。此外,如今信托公司对项目的选择标准已变成四证齐全、销售前景良好且处于建设开发的房产项目。但这依然不足以打消投资者的全部顾虑。一位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主管称:“投资者最大的担心,是不要出现类似绿地集团资金链问题的黑天鹅事件,毕竟大型房地产集团都给投资旗下房产项目的信托产品还本付息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房地产信托迅速发展,违约兑付时间频频曝光,本文首先对房地产信托兑付风险状况做出简要概述,并从房地产行业本身、融资渠道以及刚性兑付几方面分析兑付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化解、治理兑付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