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非正规就业:就业的新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覃俊波 《当代经济》2003,(12):46-47
非正规就业,国际劳工组织称之为“非正规部门就业”。什么是非正规部门呢?1992年第十五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通过了“非正规部门”的定义,该定义指出:“从广义上说,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这些单位的特点是组织水平低,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分工,生产规模小。”但我国现实的情况来说,我们可以为非正规就业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非正规就业就是指劳动者为获取收入而从事没有国家保障的工作的一种就业方式。当前,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就业的压力及其缓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就业政策的短期性致使我国劳动力数量供过于求,劳动力质量供不应求,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我们必然发展经济,增加劳动力需求;控制人口数量,缩闰劳动力供给;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质量。  相似文献   

3.
关于发挥旅游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仁呼  韩颖 《技术经济》2001,20(4):13-15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发展 ,如何解决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旅游业作为发展前景广阔 ,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 ,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同时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交通、电讯、金融、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旅游业吸纳劳动力潜力估测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 ,历史和自然的旅游资源丰富 ,但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 ,起步低 ,无论从国民收入占比上 ,还是从社会劳动力份额上 ,都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未来十年内,劳动力老龄化日趋严重,中老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日渐凸显。中老年劳动力就业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应未雨绸缪,制订相关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适合中老年就业的产业,加大对中老年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为中老年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创造条件,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过剩、企业低成本雇佣及劳动力人力资本禀赋低是导致我国非正规就业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使非正规就业良性发展,实现非正规就业正规化,需要改善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和转变企业低成本竞争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引入劳动力流动成本假设,分析了存在劳动力流动成本时,异质性劳动力在不同规模城市、区位和部门的就业选择。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方法,文章研究发现:(1)劳动力流动成本的存在,使得城市规模与消费者效用之间呈倒U型关系;(2)高技能水平劳动力集聚于大城市的中心区域或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就业,低技能水平劳动力则选择在中小城市或大城市边缘地区劳动密集型部门就业,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财经》2014,(12):61-70
利用2001—2009年间我国非上市工业企业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企业所得税税负与就业税盾对就业的激励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负的适当提高有利于扩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旧所得税法中对外资企业实行的低税率优惠政策反而不利于就业;工资总额据实扣除的"就业税盾"有助于激励企业增加就业,但研发费的加计扣除政策即使放松条件后对就业的激励作用仍不明显。鉴于我国当前税负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应当实时监控企业税负对就业的影响作用,避免税负过高对企业就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还应增加企业"就业税盾"的扣除。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异质性与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波 《经济与管理》2010,24(11):23-25,31
最低工资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经济政策,也是经济学家关心的议题。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且执行程度欠佳,所以我国的最低工资覆盖情况实际上符合部分覆盖的假设。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的异质性以及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导致未覆盖部门的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多,而覆盖部门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增多,总的就业效应方向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李颖 《经济论坛》2004,(21):13-1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1.7亿多个就业岗位,在就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特别由于改革的深化和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的人数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将对我国的就业范围、就业方式、就业结构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2.
浅谈我国就业状况与失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我国就业状况与失业保障冯煜一、我国目前的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一)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严峻1、新增劳动力数额仍然很大。劳动部门预计,“九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5400万人,预计仅能安排3800万人,争取安排4100万人,“...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诸多困境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对扩大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庞大的劳动力失业数量仍居高不下.本文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关系出发,在分析影响我国就业弹性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经济增长与扩大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平 《经济论坛》2000,(23):6-7
减员增效是当前国有亏损企业三年走出困境的一项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措施。随着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深入进行,企业的富余人员将不断增多,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而就业问题事关稳定,并与企业改革成败密切相关。因此,正确分析世纪之交的就业形势,妥善处理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与迫切。 一、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据统计,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2亿,农村近5亿。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需求不足的状况一直没有缓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  相似文献   

17.
杨俊青  潘泰萍 《生产力研究》2005,(8):122-123,155
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矛盾聚焦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出路在哪里?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做过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但本文通过对山西非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实证分析,得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在于非国有企业的充分发展上。  相似文献   

18.
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俊昌 《经济论坛》2005,(13):20-21
在对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研究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常常侧重于对我国就业压力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分析、中外就业政策和就业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与经验介绍、就业政策的发展过程和就业者自身的观念、行为分析研究。实践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常常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对政府在就业中的作用,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文献并不多见。事实上,和谐社会的建立,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政府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宏伟目标中,  相似文献   

19.
市场分割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单位偏好、职业偏好和地区偏好.实证分析表明,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正规部门、工作地点在东部大城市时,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将较高.正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初次就业对于就业部门和收益的锁定效应,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出现明显的偏好.因此,要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就要尽量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  相似文献   

20.
郝宾 《生产力研究》1997,(3):52-53,57
解决就业问题要有新思路郝宾解决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要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就是说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措施。(这个新思路、新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就业要有效要充分、失业要适度要保障、措施要组织要落实)本文旨在探讨这些新思路、新措施。一、对原就业思路的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