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造成信用评级机构功能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或完善监管立法,加强对利益冲突的规制.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也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因此应通过改革收费机制、强化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重构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评级机构法律责任制度,加强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制,实现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信用评级业监管研究与监管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非常注重对评级业的监管。目前,我国评级业监管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法规、统一的监管主体、评级机构市场准入及监管认可制度、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等。为构建我国评级业监管体系,应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监管体系,统一评级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完善评级机构的监管认可机制,强化对评级机构执业及规避利益冲突管理,推动组建行业协会,促进评级业自律管理。  相似文献   

3.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贷危机的爆发促使欧盟加快了信用评级监管制度改革的步伐,欧盟委员会通过制定法律要求信用评级机构避免利益冲突,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评级透明度.目前我国正处在信用评级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研究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对于促进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用评级监管立法的严重滞后,制约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因此,应尽快制定一部规制信用评级业发展与运行的信用评级管理法,并以该法为核心确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具体来说,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立法应确立统一监管机构并进行法律授权,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市场准入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和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公司治理,构建严格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中的非正常表现,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视角对信用评级提供的信息价值、评级结果公正性和问责机制等争议问题进行剖析,得出以下结论: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不透明使得评级结果与事实不符,导致评级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提高评级透明度是大势所趋;发行人付费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使得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大受质疑,借着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的透明化以及禁止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加强监管,将有助于评级机构控管利益冲突;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使得评级机构免于民事责任,确立评级机构的民事求偿渠道成为未来的法制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6.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之后引发全球经济金融市场乃至政界高度关注,成为各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对象.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多个国家纷纷出台法规针对评级监管法律体系作进一步完善,全面加强对评级机构监管.我国评级行业起步较晚,由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相关监管立法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之处.以评级监管立法改革领域的典型——美国、欧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框架的演变历程及现状,并对我国相关立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信用评级法律框架的搭建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暴露了缺乏竞争、不透明、利益冲突等问题,严重影响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为此,欧盟和美国加大了改革力度,前者注重外部监管,后者注重内部防控.欧美改革对中国影响深远,结合我国情况,可看出,欧盟模式更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8.
信用评级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但是由于信用评级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及内在的利益冲突,仅靠自律及市场机制难以保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及评级的质量,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强化了对评级业的监管。本文借鉴欧盟的做法,分析了目前我国评级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就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评级业监管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重塑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信用评级在经济金融中的作用。我国应借鉴美国和欧盟在信用评级监管框架方面的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从监管目标、监管内容、监管部门的权力、监管方式等方面构建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体系;同时,为推动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发展,我国还应健全法律体系,建立信用评级认可和管理制度,完善信用评级监管组织体系.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信用评级机构失去中立性和丧失预警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现有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运行模式来看,利益冲突广泛存在于信用评级机构和评级分析师两个层面。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国的监管部门不断地修改现有法律,并发布一些监管条例,试图控制利益冲突对评级结果的影响。信用评级机构也通过内部规则和程序治理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1.
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改革措施,加强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通过剖析信用评级监管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以后危机视角下信用评级业国际监管改革为鉴,重新审视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现状,提出适合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监管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艺 《西部金融》2012,(8):62-66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道德风险",这使评级结果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防范利益冲突风险,成为推动我国信用评价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规避机制的必要性,并结合国内实际,提出规避机制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金融危机前美国评级监管体系、金融危机中关国信用评级及监管存在的问题、金融危机后美国评级监管体系的改革与思路,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加快征信立法以规范促管理、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完善评级机构制度建设、保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评级关系到一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一方面,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以美国国家利益为重,"恶评"他国信誉级别,严重损害他国利益,造成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另一方面,美国正在通过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试图控制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严重威胁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重塑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构建我国自主信用评级体系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行为,完善信用评级的认可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市场上房地产企业、消费者、银行和地方政府等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表现出形形色色的违法违规失信行为,最终引起房地产市场价格机制失灵、效率低下。因此,今后应建立房地产企业征信体系,建立规范化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信用评级和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同时,不断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激发了社会对“信用评级悖论”的关注。声誉溢价模型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声誉机制对破解“信用评级悖论”、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竞争过度、评级方法不透明、声誉信号传递不通畅和付费方式的影响,我国评级市场声誉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业的有序竞争,提高信用评级的透明度,加强对信用评级市场的金融监管,改进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框架,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