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危机的跨区域性决定地方政府间需要进行合作来进行危机管理。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间合作障碍入手,以期能够促进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2.
张毅 《时代金融》2012,(15):297
地方政府间合作收益是公共利益产生"规模经济"的重要来源。本文以经济学视角对我国同级地方政府间合作所存在的障碍和所涉及的相关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以求有效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达成与合作收益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张毅 《云南金融》2012,(5X):297-297
地方政府间合作收益是公共利益产生"规模经济"的重要来源。本文以经济学视角对我国同级地方政府间合作所存在的障碍和所涉及的相关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以求有效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达成与合作收益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一种项目模式,其在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优化地方政府融资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支撑。资产管理公司参与PPP项目,能够进一步延伸产品服务链条,在息差持续收窄的形势下实现收益调整空间的有效扩充。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资产管理公司参与PPP项目的机遇与挑战,并就资产管理公司参与PPP项目的具体做法及风控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促进资产管理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聂志伟 《时代金融》2013,(20):12-1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且愈演愈烈,这引发了人们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担忧,而我国自从2009年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一步加大,风险逐渐暴露,分析各国对债务风险进行管理的经验,可以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举债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合理举债有利于地方财政的高效运转,但若监管错位、过度举债则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自2014年起,我国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随着近年来收益类专项债的扩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融资平台、政府引导基金等各种形式的隐性债务风险依然突出。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被视为“灰犀牛”,亟需引起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日本、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处置方式,总结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危机处置的有效经验,并结合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预算软约束、发行主体单一、债务透明度差、评级和监管缺位、预警和处置机制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欧债危机对我们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有许多启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焦点问题,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通过多种有效手段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理顺地方政府与投融资平台的关系;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无偿还能力的负债;加强对地方债务的审计与监督;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培育地方债务发债主体。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是政府处于社会发展与转型期面临的一种政府行为,公共危机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在人民群众中的高低。文章认为,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委托一代理关系是造成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制度根源,同时,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够,公共危机管理未实现法制化,应急部门相互独立,导致公共政策扭曲。要提升政府信用,要求政府明确职能定位,建立有效的政府责任机制,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银政合作”融资模式和保险资金运用发展历程,得出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是推动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合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使双方的合作开始由过去的社会管理单一合作模式逐渐向社会管理和投融资二元合作模式转变。随后又从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双方投融资合作产生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未来推动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合作的五个因素。鉴于双方投融资合作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有关保险资金运用的潜在风险应当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关注。当前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合作面临资金安全和风险管理滞后两项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早在2012年元旦前某知名香港学者公开说中国债务危机正式爆发,诸如"地方政府的债务锁链:中国债务危机正式爆发"之类标题不时见诸报端。时至今日,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仍未暴发,是该学者预测误差,抑或政府采取措施避免了危机爆发?李克强总理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通过审计,摸清全国政府性债务底数。加强金融监管和流动性管理,保持金融稳健运行"。可见,债务问题当是"审慎乐观"。基于2011年与2013年  相似文献   

11.
曾小林  郭旭  王慧 《审计研究》2024,(1):152-160
2023年12月,中国审计学会召开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治理与审计”“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及其审计”和“地方政府债务合并监管与审计”合作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交流暨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员就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治理、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和地方政府债务合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审计如何发挥监督作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许多共识。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一国财政分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受本国政治体制、财政体制、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完善程度、社会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也可谓千差万别。通过比较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地方政府举债权、担保权、债务危机管理、债务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异同,希望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的未来选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债务问题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加剧了国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担忧。本文从政府财务管理的角度,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来,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较快,这种快速扩张似的中国经济增长背负的债务负担越发沉重,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它会对我国整体金融稳定、经济安全构成现实的威胁。同时,过去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最大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贷款规模受抵押品价值影响,因此事实上强化了房地产市场、土地财政和银行业的连接。进入2014年后,房价开始下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已经不堪使用,还债压力加大。同时,今明两年是地方政府还债高峰期,也可能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这使得中国银行业遭受房地产市场下跌风险及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风险双重挤压。
  新的《预算法》修订,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举债的权利,而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则完成了与《新预算法》的对接,对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全方位部署。一系列重大文件的出台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思路,主要是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不匹配和缓解地方债务危机,以时间换空间,最终消化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而对于银行业来说,则得以从地方政府债务中脱离出来。同时,资产结构的变动也将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应对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对全球的金融、经济发展的融资方案带来的负面影响影响至今。四万亿的救市计划虽然避免了中国经济"硬着陆",却令整个社会的杠杆率不断上升,债务规模迅速扩大。由于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逐渐出现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为完成资金匹配和追求政绩,形成"政府担保、银行放款"模式。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截止到2015年达到16万亿元。巨大的还款压力也影响地方政府的信用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地方债务管理研究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政府管理相关经验,对我国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进行初探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会计师》2016,(3)
2014年10月2日国发43号文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做出了硬性规定,市级融资平台不能代政府发债及融资。2015年1月1日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也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券融资问题。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应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降低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探索新形势下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当前热点问题,就地方政府融资改革和PPP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的过度负债将导致政府还债能力不足,一旦发生收不抵债将引发连锁效应,各级财政面临赤字,政府信用出现危机.甚至会对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负面影响。因此,从国家角度,有必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规范管理,合理融资,而作为贷款的主要机构——商业银行更要对其贷款风险深入分析,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国家纷纷陷入债务危机难以自拔的形势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已成为国内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提出了应抓紧清理排查债务情况、压缩地方政府融资贷款、加强贷后管理和金融监管、政府和银行应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等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姜子叶  胡育蓉 《金融研究》2016,428(2):198-206
本文聚焦“地方政府债务悖论”,运用财政分权理论,以预算软约束为视角,解析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机制。在深入阐述预算软约束的内涵和形式的基础上,联系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债务危机与本次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经验事实,本文从理论上剖析危机重演的逻辑,揭示地方政府举债的顺周期性。  相似文献   

20.
《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予页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不健全,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划分还不够科学,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在面临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权力,普遍财力匮乏。于是有些地方政府被迫采取一些非规范的融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债务,结果造成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剧增,增大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问题,既有利于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又有利于中央对各级政府债务的全面监管,有效避免债务危机和财政风险。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地方公债信用管理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