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韩刚  孙猛 《经济论坛》1998,(24):14-15
我国当前住宅市场的基本特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短缺”与“过剩”并存。“短缺”表现在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才8平方米,有400多万户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这说明住宅潜在市场需求很大。“过剩”表现在全国城镇累计积压商品房5000多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内容之一。未来20年内,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不仅包括人均住房面积继续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大幅度提高居住质量、环境和品质等。建立小康社会居住指标的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特别是提出清晰、明确的量化和定性标准,可为我国未来制定城市化政策和确定房地产业发展方向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现有指标局限,根据国际上通用评价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了一套可以反映全面居住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其中,城镇居住目标指标体系包括住宅数量、住宅质量与品质、住宅配套设施、居住环境与服务以及居住消费支出等五个方面16项指标;农村居住目标指标体系包括住宅数量、住宅质量及配套设施三个方面5 项指标。关键指标预测结果如下: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 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大于20平方米; 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平方米; 城镇住宅成套率95%; 农村钢混、砖混住宅结构比重94%; 城市供水普及率95%,用气普及率85%,污水处理率75%; 农村家庭安全可饮用水比率90%,家庭洗澡设施配套率50%;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居住消费支出比率25%。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据《建设报》报道:我国农村近8年间新建住宅49亿平方米,公共设施和生产建筑近9亿平方米。长时期以来,我国农村房屋建设进展缓慢,建国后的前30年每年平均新建、改建住房只有1亿平方米,这8年中,平均每年建房6亿多平方米,1986年农村人均住宅面积由1978年不到8平方米增加到17平方米以上。农房质量也有提高,1986年新建的农房中楼房占27.7%,砖瓦房占81.8%,打破了过去土草房占绝大多数的局面。农村的公共设施和生产建筑也有比较大的发  相似文献   

4.
卫珑 《经济纵横》1992,(6):22-24
<正> 一、我国城镇住宅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进行了住宅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但住房短缺的矛盾并未彻底解决,突出表现为:1、供需矛盾.目前全国城镇仍有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800万户,其中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有50万户,还有5000万平方米的危房、6亿平方米解放前遗留下来和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简易房需要改造.此外,每年有200万对新婚青年需要住房.据测算,按人均8平方米居住面积和目前我国居住面积与辅助面积的比例系米1∶0.35推算,每年至少需要5000万平方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1985年人均居住面积出现了三个数字:4.65平方米、5.59平方米和7.859平方米,最大值和最小值竟然相差3.209平方米。原因是什么?问题出在对“居住面积”指标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先看计算公式:人均居住面积=住宅居住面积/城市人口可见人均居住面积取决于住宅居住面积和城市人口两个数据。“城市人口”的概念比较明确,城乡建设部规定它是指与房屋居住面积统计范围相一致的居住在市区和市郊的非农业人口数。这一数据可从公安部门的常住人口统计中取得。但“住宅居住面积”这一指标却无法在定期统计中取得实测的全面统计资料;现行计算方法,一般用折算系数计  相似文献   

6.
俞声 《发展研究》1999,(11):17-18
1999年,对我国房地产业来讲,是个政策年。随着减税、降息、放宽公积金贷款、货币化分房等各项房改政策的出台,房地产业作为1999年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时机。在当前内需不足的特殊时期,只有真正启动个人对住房的消费和投资,才能有效地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有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均住宅面积只有8.8平方米,现有住宅中有2000多万平方米为危险住宅,每年因结婚而急需用房者达1000多万人。“房子”问题与内需不足一样突出。如果国家宏观政策能使房地产业在GDP的比重每年增加一…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跨入新世纪的历史时期,我国住宅建设在经历了世纪末的大发展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是当前政府部门、企业界和老百姓不无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当前国内外住宅产业的发展状况,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现阶段我国的住宅产业 到 2000年底,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 10平方米,提前两年实现了“九五”计划9平方米的目标,达到了小康水平。住宅年平均竣工面积4.59亿平方米,大大超过了“九五”计划2.4亿平方米的目标。当前,住宅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确立、住宅建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1999年城镇…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人均道路面积只有3.5平方米,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人均居住面积和生活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一方面要新建大量住宅,另一方面又要使住宅有一个较舒适的室内环境,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将持续保持10亿平方米/年左右,在今后15年间将新增建筑面积150亿平方米,其中将新增约10亿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和110亿平方米以上需要采暖的民用建筑.  相似文献   

10.
《经济月刊》2010,(10):108-108
内蒙古大兴安岭是我国开发建设最早的国有林区,目前,林区仍有上万户林业职工居住在50多年前的“板夹泥”简易房屋里。为彻底改善基层林业职工居住条件和生活状况,从2009年开始,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在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将7.74万户、388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为水暖配套、服务设施完备的现代新型居民社区,结合林区实际,职工户均住宅面积达到50平方米,人均不低于17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亿元。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开局 1996年是“九五”计划开局之年。这一年福州房地产业和住宅建设,在“八五”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达到178亿元,建成房屋面积860万平方米,竣工住宅面积70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9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63.9%,新建解困住宅49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完成3/5的基础上,实现199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53.36亿元,比1995年增长9.5%(全国增长  相似文献   

12.
住宅商品房价位太高,消费者无力承受,是当前住宅商品房动销艰难的主要因素。为此,行家呼吁要采取有效措施平抑住宅商品房价格,鼓励住房消费。 据统计,目前全国积压的商品房面积达32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商品房为2512万平方米。是供过于求吗?若按上海提出到本世纪末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平方米目标看,即使全国目前空关的商品住宅全部用于上海,还要差2200至270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造成商品房积压  相似文献   

13.
住房及其环境是体现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住房成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据江苏省响水县的调查,县城人均住房面积为14.3平方米,虽然超过了标准,但是拥有住房面积不均,人均超过12平方米的户占88.4%,其中,超过30平方米的户占12.4%,低于12平方米的户占11.6%。大多数居民虽然使用面积达到标准,但居住质量很低,成套率仅为20%。任务还相当繁重。一、抓住有利时机,调整建设方向目前,加快住宅建设的外部环境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推开的住房制度改革,使住宅由国家包下来分配的方式逐…  相似文献   

14.
自1994年以来,为尽快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开始在个别城市实施安居工程,1995年实施安居工程的试点城市达59个,全国共建安居工程住宅达1596万平方米。1996年试点城市发展到 88个,安排安居工程的建设规模 1428万平方米,总投资 125.5亿元。安居工程的实施,对实现我国到本世纪末的人类住区发展行动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平方米这一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  相似文献   

15.
1.居民收入的提高与城市化的步伐促成了房地产业强势的需求空间。中国房地产业的巨大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1)现有城镇居民住房面积需求增长。党的十六大对住宅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10年达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室,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10年共需要新建住宅41.3亿平方米,而且这个标准还只大致是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2)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市化步伐的加速,保证和带动了房地产的需求。根据《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计划目标,到2005年中国人口控制在13.3亿内(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每年的平均自然增长率为9‰,2010年中国的人口控制在14亿。200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37%,假定2020年达到50%,达到中等发  相似文献   

16.
陈怡  陈琳 《技术经济》2000,19(1):41-43
一、引言1996年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钅容基就提出“住宅应该成为长期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经过多方努力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商品房的大量积压 ,至 1998年底累计商品住宅的空置面积达 790 9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是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仅有 9平方米。无论是现实的住房消费需求还是潜在的住房消费需求都远未得到满足 ,住房消费需求的空间极大。原因何在 ?问题归结为如何解决城镇居民愿意买房和买得起房的问题 ,其根本在于住宅金融服务不配套 ,居民的消费能力得不到帮助和支持。目前商品住宅房价相对于我国的居民收入而言…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2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审议并最终通过了住房改革的法律草案(三审稿)。从2005年1月1日起,住房改革的法律即开始生效。按照新的法律,俄罗斯有望在2010年前每年新建住宅8000万平方米,并使人均住宅面积由现在的19.7平方米上升到21.7平方米。对于残疾人等收入无保障、生活困难的居民,国家或地方政府将给予住房补助。  相似文献   

18.
蔡穗声:改革开放10年来,我国的住宅建设以很高的速度在发展,然而,城镇的住房压力还不能说从根本上得到了缓解。在这里,令人忧虑的不是住房仍然短缺这一事实,而是短缺的性质。由于欠帐多,底子薄,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等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镇住房难的问题,还需要有一个长时期。这个道理,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令人忧虑的地方在于,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住房压力,不仅具有绝对短缺的性质,而且具有相对短缺的内涵。广州市区1986—1989年新建住宅94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水平从6.62平方米提高到7.62平方米,目前仍有特困户1.5万户。显然,在每年的新增住宅中,有相当部分不是用于雪中送炭,而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露野 《经济论坛》2005,(18):135-13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住宅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城镇住宅建设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统计资料显示,1992年至2003年,全国城镇住宅年平均竣工面积达4.49亿平方米,2003年底我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3.7平方米,住宅的自有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人们的住宅消费需求开始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转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从以安居为目的向更高的需求提升。消费者在选择住宅时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房型、面积、容积率、交通、公建配套设施等传统指标,对于住宅建设使用的建筑材料、小区绿化景观、水环境、空气质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健康指标也逐渐重视起来,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已经为购房者所关注。良好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成为现代住宅小区建设追求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金国建 《经济师》2000,(7):194-19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住宅建设,把解决城镇住房问题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上,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的温州市住宅建设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二十多年来温州市依靠国家、地方和个人三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办法筹集资金,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城镇居民的安居工程已初见成效,人均居住面积已从1979年的3.1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3.9平方米。在住宅商品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房地产业与住宅建设经过几年的调整,也面临着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