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已经停滞并趋于衰落,这也是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量历史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测。事实上,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并于19世纪初期到达世界顶峰,其主要支撑体系就是中国的农业。虽然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多熟种植、肥料使用、农田水利等精耕细作体系、域外高产作物引种推广及生态农业等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和重要创新。可以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对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9世纪中期,其中土地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大体维持到了20世纪。究其原因,现代科技真正作用于农业生产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首先在农业机械领域,而现代作物育种、化学肥料等作用于土地生产率的现代农业科技基本上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进入生产力。中国传统农户经营制度并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应从世界经济和社会转型大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  相似文献   

2.
《上海农村经济》2009,(12):46-46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高阳县是河北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当地土地隐性流失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土地季节性抛荒、土地流转不顺畅、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当地许多农民只种一季玉米而不种小麦,造成在生产小麦的季节出现抛荒。据调查,这主要由于种植玉米比小麦的收益高。而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农民种粮收益锐减,季节性抛荒在当地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3.
正树莓因其美味和丰富营养,还有特殊保健功能被世人称誉为第三代水果,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而在中国,截至2015年,树莓的种植总面积为15万亩,年产量12万吨,树莓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了加快我国树莓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树莓产业发展联盟应运而生,这个社会团体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树莓产业,小小的树莓果也已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4.
理解中国农户家庭经营的变迁逻辑对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户特别是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梳理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农户家庭经营的变迁过程,探讨不同年代农户家庭经营的特征差异,揭示中国农户家庭经营不断融入工业化、现代化和大市场的总体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农户家庭经营从自给自足向市场化的要素购买和产品出售转变,农户通过运用以现代机械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产要素,大幅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和经营收益,但小农经营是中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农户家庭劳动力兼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土地要素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呈现集中态势,土地制度变迁产生的产权激励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经营转入地为主的农户家庭的土地规模远大于近百年前农场的平均规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通过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或扩大土地规模来优化家庭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的配置,进而出现农户家庭经营的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层面的产品多样化并存。本文还讨论了中国农户家庭经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研究发现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仁寿县曹家乡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水果产业,不仅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上获得了很好的收益,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生活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6.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不仅能够为盘活农村经济提供政策保障,带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拓宽农民群体的增收渠道,充分体现出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效助力。农村土地制度作为上层建设,要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相符合,以此发挥出土地制度的效用,为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政策活力。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问题,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的理论,又释放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活力。但是,制度本身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确保制度本身的灵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旅游农业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兴起,如今已有长足发展。观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农家乐型”(即20世纪80年代城里人到田园风光优美的农村参观游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第二阶段的“农业娱乐型”(20世纪90年代城里人到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水果、钓鱼、种菜、野餐学习园艺),目前正朝第三阶段的“乡村度假型”发展,即将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梳理总结国内外土地生态学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文献总结法。研究结果:国际土地生态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后期的土地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二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土地类型研究为标志的早期发展时期,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以土地生态评价研究为标志的土地生态学近期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土地生态"思想,中国现代土地生态学的早期研究集中在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方面,以后逐渐向土地生态评价方向发展。系统开始土地生态学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伴随着国际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评价、土地生态承载能力评价、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等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研究结论:从国土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推进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要树立土地"能力提升"和"功能发挥"的观点,发展土地生态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推进全国土地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农业危机表现及特点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肆虐,加之人口压力和传统农业本身机能的发挥殆尽,中国近代农业危机日趋深化。中国近代农业危机有浅层与深层表现之分。其浅层表现是:频繁的战争使正常农业生产环境丧失;耕地荒芜,农产萎缩;农民生活恶化,农村人口流离死亡。其深层表现是:人多地少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急剧下降和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的难以调节性;农业生产技术的陈旧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的徘徊和土地效益的递减;农业购买力缩减,农村金融枯竭导致农业再生产能力的丧失。中国近代农业危机的浅层和深层表现,充分显示了中国近代农业危机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中国近代农业危机的特点是:在危机的持续时间上.排除了一般危机发生和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具有了长期持续性,并与中国近代社会相始终;在危机的基本特征上,表现为生产不足危机和生产过剩危机相结合,且生产不足危机占有主导地位;在危机的发展程度上,经历了一个由隐性危机到显性危机,由慢性积累性危机到急性崩溃性危机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危机的性质上,具有封建农业危机与资本主义农业危机相交织的特点,并以封建农业危机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特色种植、养殖村和专业户农民接受科技文化培训的需求,2011年河南省焦作市农广校选择修武、博爱、孟州、马村区、高新区的特色种植养殖村、户,进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现状、农民文化水平、学习需求以及目前教育培训情况调查,并在农产品专业生产村开展中专学历系统素质教学试点。在实践中摸索按需施教培养职业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教学新途径。由于学习效果好,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1.
关口问地     
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距今已整30年,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大发展。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从2.5亿人下降到1.3亿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5.1%,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历史上的一项奇迹。同时,  相似文献   

12.
国际粮食生产、贸易结构分析和支持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满足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既是我国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要求,也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内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系统回顾和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国家(地区)的粮食生产、贸易的总量和结构的历史变化趋势,并根据FAO相关的研究成果预测未来30年世界粮食生产及贸易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国外粮食生产发展的支持保护政策,提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江苏省沭阳县和淮阴县两县(区)的39个乡镇的土地流入户的实地调查,以农户行为决策理论及现有研究为基础,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土地流入户种植经营决策是否发生改变的影响因素,农民的种植经验决策影响因素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国家政策、市场价格、土地流入年限、土地产权等。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非农活动经历、每亩收益、每亩租金、土地流入年限、国家政策的鼓励等因素对土地流入户改变其经营决策具有正向影响,而年龄变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应加大农民继续教育,提升农业经营者素质,打破土地细碎化,发展农村集体组织,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生产以及商业化运作等政府有效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母牛是中世纪英国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牲畜,它生产中世纪最重要的挽畜,牛奶比羊奶更受欢迎,奶酪、黄油都是农民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每头母牛的净收入几乎与成本持平,但除去草料成本,其收入为4先令,14世纪1头母牛的平均租金达到5先令,高收益促进了母牛饲养的繁荣。15世纪20-30年代后,由于瘟疫、需求下降和织布业的兴起,母牛饲养进入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15.
改革土地流转机制发展规模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已经习惯于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小生产”的组织方式。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调整频繁,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没有形成,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个体农民无力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难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而集体组织也无法将分散的劳动力集中起来,削弱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这种分散经营的结果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更无法满足“大农业”所要求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少数地方种田还要倒贴,导致部分农民弃土离乡,抛荒弃耕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上海农村经济》2008,(11):46-46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这样,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棉花植面积迅速减少,这对全国的棉花的供求关系生产了重要的影响。导致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棉花生产者面临着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所致。为保护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和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尽快建立棉花的农业保险制度和棉花保护价制度。  相似文献   

18.
<正>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通过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和动力,有利于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保护农民群众的收益权利。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推进、积极培育新型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的土地流转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发形成的土地流转有诸多不同,更多地是在国家实施城乡统筹大背景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根本诉求驱动下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农业适度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使然。目前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理论争论和实践困境的牵制。理论争论集中在土地确权、流转的模式两个方面,而实践中各主体矛盾集中体现在农户与政府、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博弈。推进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亟待土地流转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农业发展近几年来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葡萄种植产业,在新疆已成为历史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种植葡萄的人们积累了许多的种植经验,而随着人们对于葡萄的使用要求以及需求,我国新疆开始大力发展葡萄生产种植。因此本文主要就葡萄种植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这对于我国发展葡萄生产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人均GDP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