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的形式变化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所决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商品交易量的不断扩大,因而要求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币材,既能显示交易中日益增加的价值量,又要便于携带和使用方便。这样,货币也就从最初的贝壳、牛羊等商品货币,演变成铜、铁、金、银等金属货币,又演变成能兑换成金、银币的银行券、直至最后成为不能兑换成金,银的不兑现纸币。银行券和纸币都是纸质材料的货币,所以这两者有时被通称为纸币.纵观当前世界各国,不管社会制度如何,无不使用不兑现纸币作为本位币,从  相似文献   

2.
吴大琨同志在论述美国经济危机的问题上有极严重的错误观点,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认为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极端发展了的条件下,是不会发生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而只能发生“通货膨胀的危机”。第二,他认为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危机的理论已经过时了,30年代的货币信用危机的表现形式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  相似文献   

3.
茹霞  杨国佐 《经济师》1999,(6):15-17
一、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对货币信用危机也作出了分析和论述,阐明了经济危机与货币信用危机的关系及货币信用危机的本质。(一)货币信用的本质马克思认为金融体系存在运行的前提是信用仅仅是作为对商品内在精神的货币价值信仰,决不能脱离...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中国纸币发行出现了严重的多元分散格局,众多发行主体掌握了纸币发行权。分散发行带来诸多弊端,于是从清末开始,历届中央政府不断努力,试图统一纸币发行权。南京国民政府通过1935年的法币改革和1942年的统一发行,将发行权完全集中到了中央银行手中,实现了货币发行权的统一。然而,与中央银行独占发行相伴生的却是通货膨胀的加剧、恶化以及币制的崩溃。近代中国纸币发行权从分散到统一、从“非国家化”到“国家化”的演进历程表明,分散发行和统一发行各有利弊,相较而言,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比众多机构自由竞争发行具有更多优点。但为了避免发行权被滥用,必须建立完善的中央银行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央银行的最重要职能就是控制货币供给,使货币供给量符合流通客观需要量,以实现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但在纸币化的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由信贷渠道投入的,是贷款创造的。贷款最后要转化成存款和现金,存款量和现  相似文献   

6.
殷剑峰 《金融评论》2009,1(1):37-49
理解近20年来全球经济失衡现象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的最佳切入点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系统性下降。本文利用美国的资金流量表,分析了财富效应和信贷便利性对美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由此导致的美元信用基础的变化,以及复杂金融体系下包括中央银行和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元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此次危机不仅是美国居民过度负债的危机,而且也是美元信用基础坍塌、信用创造机制瓦解的危机——这意味着此次危机的持续时间或许会非常长。无论如何,全球经济失衡和当前的危机都反映了信用本位制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另一种形式的“特里芬两难”:世界货币需求的增长和单个储备货币国维持货币信用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推动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7.
货币是人类社会长期分工交换合作的产物,其本身是商品,基本功能是交换媒介。当今的纸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而只是一种"命令货币"。货币的本质为交换媒介,超越其本质不当运用货币,试图刺激经济、增加就业其副作用会很大。不兑换纸币的体系较金本位体系易于受政府操控,倾向超发导致信用扩张。就现实而言,继续采用目前不兑换纸币制度使之运行平稳,需严格控制货币数量的供给,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扭曲。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角度看是不存在问题的,而采用何种货币及如何运用此种货币才是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是金融体系运行中还是存在着缺陷和漏洞,特别是加入WTO后.这些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暴露得更加明显,很有可能会转化为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剖析,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深远影响,得出我国的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应如何面对危机的防范措施.通过抑制人为垄断来维护经济的平衡、通过控制信用交易和监管信用交易以及建立危机应对机制来做好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货币的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职能的分析,认为国家政权在铸币税及经济调控权的诱惑下,垄断了交易媒介发行权而导致货币两大职能的统一。但在电子货币取代纸币的情况下,货币乘数将由电子货币流通速度内生决定,可以趋向于极大甚至无穷大,国家政权获取铸币税与经济调控权的模式因而失效,并将最终导致货币两大职能的分离及传统货币概念的消失。  相似文献   

10.
虚拟经济并非虚假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它主要指金融业。在历史过程中,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已不是黄金等贵金属。纸币、电子货币等作为信用货币,本身就是“虚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货币及创造货币的过程.与实体经济相比,  相似文献   

11.
货币现代化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必要条件。南京民国政府在1932—1935年间推动的货币制度改革是中国货币制度现代化的开端,它为抗战前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实施“废两用元”政策,民国政府统一了货币的对内价值,实现了货币发行的标准化;法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货币摆脱了传统的银本位制度,实现了纸币作为信用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而民国政府后期法币被迫退出流通市场,则说明以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2.
国冢货币作为国家政治经济能力诉求的阶段产物,天然地服务于国家能力的实现。作为国家能力核心的国家财政能力,也必然与国家货币制度、政策存在着深刻联系。中国的封建王朝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财政货币制度,货币的发行通过财政支出实现,并且逐渐演变为财政政策很重要的一部分,国家财政成为事实上的货币流通中心。南宋时期,纸币由基于金属货币准备的可兑换货币向完全依赖政府信用的不可兑换货币转化,贱金属(铜)本位币制基础上的纸币  相似文献   

13.
自1978年以来,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和垄断信用于国有银行的金融制度使中国经历了持续的货币化带来的巨额货币发行收益在相当程度上支撑和创造了“中国奇迹”,维持了低效率的国有经济。  相似文献   

14.
后凯恩斯信用货币供给理论认为现代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货币,是银:厅和客户之间的债权交换;信用货币的供给是需求决定的,贷款创造存款,存款引致储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很难实现数量控制,只能采取价格(利率)控制。在一个具体的市场期间里,无论是在零售贷款市场方面还是在存款市场方面,银行都是价格的制定者和数量的接受者。对中国1994—2006年相关数据的经验研究支持上述理论逻辑。信用货币循环的理论逻辑与经验事实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可是,作为这样的统一,金又有了一个独立的、同它在两个职能上的存在不同的存在。”阐述这段话的基本含义。(20分)二、典型银行券和纸币的区别是什么?根据对它们各自流通规律,分析对贷币流通的影响。(20分)三、建国以来,我国银行管理体制上存在那些主要问题?目前已经采取了那些主要改革措施?进一步改革需要处理好那些方面的关系?(25分)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银行信贷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如何?根据下列资料分析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状况,你认为存在什么主要问题?改革的途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田辉 《发展研究》2012,(6):75-78
在各类贸易融资工具中,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功能全面、作用显著、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等特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点值得关注,主要包括:(1)出口信用保险成为重要的危机应对手段;(2)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重获生机;(3)商业保险公司仍然垄断着短期业务领域;(4)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关联度加大;(5)中小企业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相似文献   

17.
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势在必行□苟小菊1984年我国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对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保障金融机构的清偿力,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东海 《现代财经》2002,22(1):39-42
20世纪90年代汇率危机频繁发生,极大地冲击了一些汇率目标区,使固定汇率难以维持,汇率危机的发生并非偶然,在资本管制放松,资本流动规模日益庞大的情况下,只要经济出现某种失衡或政策控制出现明显的漏洞,都将可能引起投机制资本对固定汇率的冲击。文章首先分析第一代货币危机(克鲁格曼模型)的条件和过程,即国内信用扩张的情况下投机导致的外汇储备资产流失,直至货币当局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其次,分析第二代资本危机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再次,就多重均衡条件下政府的福州损失比较进一步分析汇率危机发生的隐含条件;最后就可避免危机的发生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品价值从而劳动时间在货币上的独立表现,给社会生产施加了货币约束,它的边界随着货币形式与货币数量的内生发展持续变化,表现为货币金字塔为了适应商品流通和资本积累动态进行的扩张与收缩。国家承担着维护货币品质和货币流通、规训货币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马克思主义认为,对货币政策机制及其效果的考察需要区分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货币与信用、正常时期和危机阶段、货币危机不同类型等结构性因素,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原理与有效性也不尽相同。然而,社会生产的货币约束和货币关系的固有矛盾绝不会因为货币形式、数量的发展和国家货币政策的干预而消除,它们为货币改革设定了天然界限。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我国现实的通货膨胀,有其特殊的形成机理,其源于投资膨胀、价格改革、信用危机、结构失调、超分配、税制改革、汇率并轨、宏观调控乏力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从货币发行、物价管理、控制基建、提高利率、调整结构等方面,做好反通货膨胀的工作,使国民经济处于稳定、协调的良性发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