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协同创新的过程。产学研合作组织中存在着知识生产与知识转移,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联盟性质、联盟内知识产权契约、产学研联盟生产知识的属性等因素。从促进知识转移的视角,分析了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的具体因素,并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形成的科技创新联盟能否取得成绩,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能否建立,都与经济、教育以及科技深度结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否高效息息相关。本文从产学研协同创新投入要素、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平台以及合作方式、科技园区建设等角度阐述了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之后对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建立协作管理机制、激励科技人员、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以及打破创新组织壁垒等不同方面给出了完善吉林省产学研协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知识产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协同创新的绩效。应当制定专门的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工作指引政策,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在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大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的高新区知识产权合作创新机制,积极支持高新区重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知识产权产业化,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高校大规模地进行人才培养,以及为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创新实现,如何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以及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三螺旋关系的视角,提出了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系统作为一种正式被运用于定期考察与评价区域内组织或者个人工作绩效的考评制度,是对被考察对象的工作业绩与效率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效途径。绩效评价是提高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评价结果对创新主体战略的制定与问题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京津翼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基本概念的界定,系统研究了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组成要素和运行结构。并从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协同投入与协同产出两部分的形成机理、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基本组成研究了京津翼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6.
《商》2016,(7)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通过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挖掘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利用研发机构的研发平台,打破了资源壁垒,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因此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的创新形式。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作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郑州高新区的经济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郑州高新区的经济效益的取得离不开区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因此其运行机制必定有章可循,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郑州高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 《江苏商论》2006,(12):146-148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本文在明确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动力来源及其作用模式,最后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与融合。本文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作为协同主体,对其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山西发展现状,构建了山西产学研协同绩效指标体系,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租金视角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依托产业集群而发展起来的经济现象,产学研联盟内部的企业群、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群等合作的关联产生了典型的集群效应。本文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租金的概念,并将其按源泉分为地理租金和组织租金。传统的产学研联盟正在从非正式联盟向有组织的联盟、创新战略联盟演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切入点,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深入讨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基于"卓越工程师"导向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沈佳坤 《中国商论》2023,(18):118-121
北京城市副中心参与跨城区的政产学研金服用融通创新,能够弥补自身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的短板,同时发挥政策和平台优势,汇聚各城区优质创新资源,为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基于区域协同、组织协同和知识协同,探究跨城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制,并建立城市副中心通过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创新合作、金融服务体系赋能创新创业、科技应用场景支持创新成果转化的参与路径,能够为城市副中心围绕六大重点产业打造北京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当前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进行了总结,对有关学者的文献进行了评述,归纳出了当前我国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的原因,通过对产学研创新联盟动力机制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产学研创新联盟动力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武汉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是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的有效形式。本文首先探讨了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竞争优势,接着分析了武汉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有利因素,最后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官产学研二种适合武汉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科研、企业、大学等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全球化趋势下,任何组织单单靠个人的力量都是难以前行的,各自为战的时代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人才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进行协同合作,是增强企业、大学、科研等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在不断的努力进步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经验不够丰富,所以仍然存在科技与经济相互独立的问题。本文就以企业为主体,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冯珍  王晗  王爽 《中国市场》2015,(7):47-48
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和以高校为代表的学术界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多样化的一种合作方式。但在合作过程中,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置与实施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影响了各组织机构顺利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程。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针对科技创新在驱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必须加快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方面的研究,推动现实层面科技成果的生成和落实。我国必须借助科技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抢占发展先机,而对于科技发展形势的把握,离不开创新资源的集成,因而当下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方面,我国的发展经验尚不足,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不够深入,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与发达国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国扬长避短,立足于自身发展状况和目标,有选择地借鉴这些地区的发展经验,推进区域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水准。  相似文献   

17.
荣冰玉  苏李华 《现代商业》2014,(29):190-19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提升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高校作为科研成果和知识资源的提供者,社会化趋势逐渐明显。本文以高校产学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从预算管理、过程控制、绩效评价等方面阐述如何借助协同创新理念,加强高校产学研项目财务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灵魂部分,其作用的发挥关系着企业的当前绩效和今后的命运。面对金融危机,我国企业中的TMT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保持产学研自主创新联盟突出绩效,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TMT是推动产学研自主创新联盟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TMT作用,真正做到产学研三方的无缝对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和技术共享,使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链条,逐步进入平衡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战略联盟作为合作竞争和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一种,已成为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兴起、基本理论、及其我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的专题调研,揭示了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该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村已有的人文资源、自然地理和特色产业优势,整合所在区域创新要素资源,构建区域性政产学研联盟,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