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经济论坛(wodd Econornic Forum)于2008年3月4日在日内瓦发布了<2008年旅游竞争力报告>,该<报告>中公布了2007年全球旅游竞争力排行榜,在其中旅游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在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2名.在亚洲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在中国香港特区、新加坡、日本、塞浦路斯、韩国、马来西亚、以色列、卡塔尔、泰国、巴林、中国台湾地区和土耳其之后.2007年公布的<2007年旅游竞争力报告>中,在124个国家中,中国的排位是第71位,似乎这次的排位还上升了一些.2008年这份报告的详细摘要中关于中国的旅游竞争力做了这样的点评.  相似文献   

2.
在《2008年旅游绿皮书》的国内旅游发展报告中,我曾经说到中国国内旅游在“十五”期间是“稳健的大步”,而“十一五”的这两年又表现为“适度的加速”。这是中国国内旅游业日臻成熟的表现,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收获。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到2005年6月,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承担了大连市政府资助的《大连市旅游资源详查、分类和评价》项目。可以说,本次普查——以及在河南等地进行的其他普查——都是对《国标》(即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的一次深刻的检验和实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的体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报     
《旅游学刊》2006,21(10):F0004-F0004
《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管,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中旅游行业惟一的全国性平面媒体,是宣传中国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传播旅游信息,交流国内外旅游经营管理经验,介绍旅游知识,指导旅游消费的权威媒体。  相似文献   

5.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亿人次。在短短不到30年,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与地区数量、出境人数、出境旅游消费都呈现规模化增长,特别是中国公民海外旅游消费能力,更使目的地国家刮目相看。2010年,我国出境旅游总体消费涨幅远远大于客源规模涨幅。  相似文献   

6.
最近乡村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理论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乡村旅游的论文;旅游实践界出台了不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的规划方案和广告型介绍材料。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能形成这种快速发展的火热局面,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刘德谦教授2006年1月20日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7.
马琳 《旅游学刊》2011,26(8):9-10
有关出境旅游的讨论,不可避免地涉及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报告》中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因私出境旅游支出不断扩大。2009年,旅游项目在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逆差,2010年逆差继续扩大,高达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旅游贸易净收入减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旅游业曾经作为创汇行业为国家外汇储备增长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2000年,是中国旅游规划的火爆时期,因此市场也比较乱。刚刚改组不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决定召开一次在京旅游规划专家的座谈会,恰好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刚刚完成的初稿也准备征求专家意见,2001年2月,两个会议便合二为一地召开了。大家对旅游规划中的理论和实践都谈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共识的内容不少,分歧也不少。有关会议第二议程(就会上印发的《旅游规划通则&#183;初稿》发表意见)的情况也如此,赞同的、不赞同的都有,当然各自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9.
刘益 《旅游学刊》2006,21(1):8-9
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它决定了区域旅游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作为国家标准颁布以来,在旅游规划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该说,《国标》的颁布对于各地区摸清资源家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旅游规划实践中,《国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笔者曾在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旅游规划研究工作多年,对于《国标》的局限性也深有体会,笔者认为,要科学认识《国标》的应用价值应首先确立四个命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但是论及旅游立法,虽有《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饭店星级的评定与划分》、《旅游安全管理办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等旅游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及众多的地方性法规,业内人士总是抱怨没有一部旅游基本法,  相似文献   

11.
刘德谦 《旅游学刊》2012,27(5):32-40
在WEF《旅游竞争力报告》的分析中,中国的“旅游亲和力”表现出惊人的滞后,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文章意在探寻旅游服务构成元素中“旅游亲争力”的所在及其产生和培育的机理,并从而在中国各地不平衡的发展中寻找出更多的积极因素.为此,文章选取杭州作为有益的实例进行了分析,从城市、旅游供给、市场促销、公共服务等层面给以了一定的追踪,以期能够供旅游城市在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参照思考.  相似文献   

12.
《旅游学刊》2011,(12):F0004-F0004
一、宗旨在成功举办“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的基础上,为推进中国旅游研究和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组委会决定2012年5月18。19日在北京会议中心继续举办“201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  相似文献   

13.
魏云洁  刘鲁 《旅游学刊》2014,29(11):125-128
正2014年10月18—19日,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协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及《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14《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联合大学隆重举行。此次年会是继2011、2012和201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后,主办方第四次举办的全国性旅游学术会议。来自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大陆的70余位海内外知名旅游专家与国内外120余个高校和研究机  相似文献   

14.
刘鲁  翟佳羽 《旅游学刊》2011,26(6):94-96
2011年5月2l至22日,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旅游研究:前沿·理性·责任”,旨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聚合旅游产业的研究者、规划者、参与者,集中讨论未来五年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关注,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商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同时,  相似文献   

15.
在<2008年旅游绿皮书>的国内旅游发展报告中,我曾经说到中国国内旅游在"十五"期间是"稳健的大步",而"十一五"的这两年又表现为"适度的加速".这是中国国内旅游业日臻成熟的表现,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青海盐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晟 《旅游学刊》2000,15(6):34-39
旅游业在目前已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受到高度的重视,其中不少地区已经将旅游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或重点扶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相比之下,青海的旅游产业仍处于一种极度落后的状态。因此青海要振兴经济,必须重视对旅游业的开发。青海的盐湖资源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盐湖所独有的景观是青海发展旅游业极具竞争力的资源之一。本文就青海发展盐湖旅游项目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进行了分析,对盐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项目设计提出了操作方案,并就盐湖开发过程中所急需加强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来说,2008年也许将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中有太多的事情在旅游市场中发生,影响着中国旅游企业一次次的市场抉择和判断。而更多分析师在2007年的时候就给2008年的中国旅游市场定义为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8.
白云 《旅游学刊》2006,21(1):86-86
本刊讯 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香港理上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旅游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旅游学术论坛年会”,于2005年12月16日至17日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的80多所海内外高等院校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及会议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和年会。本次会议收到来自令球各地的150多篇论义,部分优秀论文将收入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双月学术刊物《中国旅游研究》的会议特辑。本次会议还以POSTER的形式,将未能在大会宣读的相对质量较高的论文张贴在会场外的布告板上,以便论文作者与浏览者在会议间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旅游资源普查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浙江省于2003年以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依据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笔者作为省专家组指导成员,有机会经历普查的全过程。在指导和实际普查中,我们发现国标在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于学科专业,这里只提一些笔者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是北京奥运年,同时也是2008中国奥运旅游年,这为中国旅游产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也是展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国旅游品牌形象的一次绝佳展示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