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涛 《商业时代》2011,(30):26-28
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以我国1978-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动态数据为样本,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单向因果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引起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误差修正项符合反向修正作用,误差修正系数反映了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具有较强的调整力度。  相似文献   

2.
依据武汉市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采用了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相关知识,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关系进行检验,并建立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武汉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提高有助于促进消费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以凯恩斯消费函数为基础并加以修正,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保障支出为解释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2001—2011年社会保障支出的消费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关系民生的各项改革,加快疆内产业转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协整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岳红梅 《消费经济》2005,21(4):48-50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3年间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度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3年间湖南省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并据此建立了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浙江绍兴1 986-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人均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再通过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对长期均衡关系的短期动态调整,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说明城镇居民消费是收入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消费信贷制度等政策来促进城镇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6.
运用协整理论,对1981-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实证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  相似文献   

7.
<正>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依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这一关系是否在中国也成立呢,为此,我们收集相关数据,假设在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并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并且对指导相关政策有一定的意义。二、样本及研究方法为了深入分析研究中国的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具体数量关系,收集了中国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珊 《中国物价》2007,(7):48-51
本文选取了2000 ̄2006年全国商品房价格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指标,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商品房价格与宏观经济各指标之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不管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波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倾向,建立了能反映人均居住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和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关系的和分模型。结果表明,居住支出受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和房屋销售价格这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倾向,建立了能反映人均居住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和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关系的和分模型。结果表明,居住支出受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和房屋销售价格这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运用Feldstein和Ascauser的模型,对城市、农村以及全体居民的人均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以及人均消费逐年增加,具有相同的趋势。并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对于人均消费的提高分别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而推动商品流通的良好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促进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增加,即有效扩大内需。政府机构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以及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开拓消费领域,完善消费政策;推动农村商品流通,刺激农村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与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指数、现代化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环境因素,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进行了广义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现代化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市场化指数与消费支出结构都具有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城镇居民收入与各消费支出均衡机制对消费结构变化具有强烈的制约作用,其强烈程度顺序为食品、医保、居住、家用、衣着、文教、杂项和交通;文教和居住的当期收入对当期消费支出的影响较大;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现代化指数、市场化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1985-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问题。从收入差额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数一直在扩大。从收入比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对数具有"扩大→缩小→扩大"的变动特征,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中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与人均纯收入的时间序列分析,构建消费函数模型。模型表明该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与相对收入假说相吻合,同时显示该地区居民边际消费与平均消费倾向偏高。针对这些特点,从该地区的经济特征、居民收入水平、土家族消费文化等方面分析其缘由,并探讨其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城镇居民储蓄增加额、交通和文化娱乐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指标,作为影响旅游消费的基本因素,应用OLS分析法,借助spss软件,构建旅游消费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得出三个指标对影响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旅游消费具有消费的一般特征,与储蓄增加额和价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即人均旅游花费与储蓄增加额呈正相关关系,人均旅游花费与交通娱乐消费价格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海峡西岸经济区行业发展数据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园 《商业研究》2011,(7):64-68
根据200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本文对海西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六个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行业特征与地区的GDP之间的关系,以揭示消费行业特征与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相关性,并提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有效提升海峡经济区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省际层面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对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休闲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从时间趋势上看,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休闲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稳定;(2)我国省际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支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我国省际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对于上述特点,本文进一步从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时间约束及休闲方式多样性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78年~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消费对收入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9599,短期弹性系数是0.8396,因而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显著,必须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内蒙古作为西部12省(市、区)之一和五大民族地区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全国经济发展乃至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区域资源大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投资迅速增长,现已成为西部发展的新亮点。文章建立了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综合评价函数对西部地区进行地区经济实力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在全社会经济效益赢利方面处于西部省(市、区)中游偏上位置;城镇居民收支情况相对稳定,城镇居民生活相对比较舒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位居西部地区前列,生活比较富足。  相似文献   

20.
城镇居民收入群体消费函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之间消费行为的差别,这样就可以使得消费函数更加准确地描述居民的生活状况。依据我国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把城镇居民划分成高、中、低三个收入群体,并且结合消费数据对三个收入群体的消费函数形式进行计量检验,证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有利于提高消费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