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加快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之举,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主要依赖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梳理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科技政策发挥的促进作用,针对存在的弱项不足,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支持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科技政策制定、调整、实施提供借鉴参考,助力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当前正值各地“十二五”规划作如火如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地竞相关注和发展的热点。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核心技术新、市场需求新、发展模式新等特点,照搬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将可能遭遇重重误区。  相似文献   

3.
要闻     
《上海国资》1999,(收录汇总):9-10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会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要深刻认识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资央企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要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新区》2010,(8):12-15
金融危机把全球经济带入深渊,经过一年“阵痛”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政府表示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5.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关注.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从目前国内各地区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来看,大多数都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存在着严重的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6.
加快战略性新产业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2012年已明确提出要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条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此,文章结合2015年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据,详细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总结归纳我省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从产业技术创新、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开发、产业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产业创新体制改革、产业创新空间拓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必将在辽宁省“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形成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由六个环节构成:一是以领军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以品牌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以研发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是以人才强省战略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五是以产业园区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六是以财税政策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洼地效应”.  相似文献   

9.
《港口经济》2011,(10):30-34
在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把握其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式方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通过全"面"的经济效应发挥来实现其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及产业发展周期,各发展实体努力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纷纷聚焦于对产业基础具有重构作用、对产业经济具有综合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基于经济效应解构的认识和新增长点培育的要求。我们亟须实施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应,发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邓婷 《浙江经济》2011,(7):45-4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和城市(地区)创新转型发展的一个制高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顺应科技、产业革命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从浙江区域实际出发科学选择战略新兴产业,合理划分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的定位和作用,遵循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力的产业人才支撑。在新时代人才强国背景下,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实体经济快速提升,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专业技术类人才和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产业内的企业更青睐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才,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求的人才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目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阶段。基于此,应转变企业引才观念,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增设相关专业,扩大对口专业招生规模;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等,以期缩小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缺口,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大量金融资本支持,而资本市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阐述了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衡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了风险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绿色债券市场对湖南战新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入贯彻了新发展理念,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新征程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指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天津经济》2010,(12):74-74
近日,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题座谈会、2010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论坛同时在北京召开,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成为两大论坛共同聚焦的话题。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官员分别表示,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规划;财政部、央行、证监会等部门均表示将在政策措施上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确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对"新常态"背景下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创新型旗舰企业发展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规模偏小、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统筹规划、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构筑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载体、优化区域技术创新布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市场培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大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贵州省“十三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重要途径。总结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详细分析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及制约因素,并从规划引导、资金投入、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市场培育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贵州制定“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介绍了天津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设想,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动态     
《中国高新区》2010,(9):6-6
国务院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20.
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建成 《亚太经济》2012,(1):99-103
国际金融危机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必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的格局。我国已经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抓好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以争夺未来世界经济和产业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