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驱动力的视角,目前我国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可分为外驱式和内驱式两种模式。前者是政府主导,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后者是农民自主,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在主导力量、核心机制、入市类型、产权属性、优劣势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关系。未来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协同作用,走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要尽快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制度,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和流转的收益,培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新社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而由政府主导的中国股票市场,其制度变迁无疑是强制性成分极高。本文从发行制度、流通制度以及对外开放制度三个方面简要的分析介绍了我国股票市场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制度非均衡是指人们对现有制度安排不满,具有改进现有制度安排以获取收益的动机的状态。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多年来体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迁的非均衡性-体现在变迁方式上的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变迁构架上的技术性生产边界与结构性生产边界、变迁内容上的增量变迁与存最变迁间。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在总体上体现出政府供给主导型的特征,需求主导型变迁尚未形成,金融制度改革的各种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政府,任何脱离政府改革的药方实际上都是空谈。政府既是改革的推动力量,同时又成为改革的对象,因此,金融启动的落脚点自然应在政府身上,对政府在金融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金融改革宜以存量改革为主。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市场化改革的导向下,我国国有资本投资体制进行了多次的变革。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视角,将改革进程划分为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地方政府主导的中间扩散型以及市场主导的需求诱致型的初级与深化这四个阶段。在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变迁的未来走向中,政府将会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变迁的模式将会继续保持渐近式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将会完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型制度变迁向以市场为主导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5.
中国股市的政府主导特征是由强制性制度变更和渐进式改革所决定的,尽管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但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完善中国股市,应培育诱致性变迁力量,适当搞活管理,加快改革步伐,并增强民营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市的政府主导特征是由强制性制度变更和渐进式改革所决定的,尽管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但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完善中国股市,应培育诱致性变迁力量,适当搞活管理,加快改革步伐,并增强民营企业在 证券市场上的比重。  相似文献   

7.
交割是连接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促使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趋合的制度保证。我国商品期货交割制度是在政府偏好主导期货市场的发展、现货市场基础逐渐加强和借鉴西方成熟市场交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制度变迁过程反映了从“零交割观点”到“限制交割观点”再到“无限制交割观点”的转变。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商品期货交割制度的演变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未来交割制度创新的路径应当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政府应放松对市场微观主体(投资投机者、套利者、套期保值者和经纪商等)合理的自发行动的限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市场微观主体则需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沟通及互动,以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和阻力。  相似文献   

8.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它明显不同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会出现制度变迁滞后于技术变迁的时滞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样存在时滞问题,但它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情况有根本性的区别。本文对强制性制度变迁下的时滞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组织学习,并强调适当的知识供给和有效的竞争性外部环境,对这一经济变迁过程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扶贫开发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区域特殊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制度变迁相对迟缓,而且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比其他贫困地区更强,加上扶贫委托代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其扶贫效率较低;同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制度的变迁多为强制性变迁,没有经过从诱致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的转变过程,而且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其非正式制度存在较大摩擦,使得扶贫制度变迁的适用性较低.应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制度的变迁速度;引导与鼓励诱致性制度变迁,增强制度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优化扶贫开发委托代理制度,实现“权责利”统一,提高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10.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动态发展导致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性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相互兼容的,因而这种制度变迁具有很高的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农民合作社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专门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深入分析合作社的产生机理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分析促使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诱致性变迁因素的基础上,以股份合作制为例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农民合作社未来发展路径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进程是一个传统实体政府向现代虚拟政府转化的制度变迁过程。在这场制度变迁中 ,由于“政策失败起因”的存在 ,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阻碍制度变迁的因素。今后我国电子政府制度变迁应该逐步实现由单一强制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以弥补有效制度供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制度架构,使高校治理制度变迁形成路径依赖的效应,其路径依赖性表现为制度变迁的强制性、渐进性和滞后性。未来高校治理改革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必须基于一个历史的初始条件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既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也要放眼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不断引入新的增量因素,努力克服路径依赖的自我增强机制,使制度变迁方式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化,逐步满足各高校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分工合作、和谐共治的新型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我国农业改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制性制度变迁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必须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替使用才能降低变迁成本和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长期实施诱致性制度变迁,虽然后期强制性的特征有所加强,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当前,应选择回应性的、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地方政府参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解决急需的强制性制度需求,使制度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是一种在政府干预下的强制性变迁 ,随着改革的深入 ,为提高制度变迁的效率 ,应逐步转向诱致性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和私立高校的利益诉求、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下,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财政资助制度变迁从以强制性制度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诱致性制度为主;营利性私立高校财政资助制度变迁则以诱致性制度为主,强制性制度为辅。财政资助制度的变迁为私立高校带来了经济收益,为社会带来了公共利益。借鉴其经验,中国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应当明确相关利益主体及其职责;细化并落实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相关政策,合理界定政府对其管辖范围;改善并保障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经费筹措环境。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形成协调有序、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有利于减少雷同,避免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要求使得其对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产生需求。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市场调节、行政协调、立法协调的制度变迁模式便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投入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以集体投入为主、以家庭投入为主、农业投入日益下降、中央增大投入等四个阶段,它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的统一。当前我国农业投入主要问题在农业投入制度系统、具体的农业投入法律、组织以及管理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应完善农业投入制度体系,实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农业投入的增大;以多元化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提高政府农业投入效益;制定完善的农业投入保障法。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资本账户开放过程是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但是,加入WTO以后,在其规则约束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冲击下,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将在一定程度上中断其诱致性变迁历程,而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一异变使我国先前制定的资本账户开放的若干战略部署面临调整,资本账户开放(含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可能在条件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被迫提前进行.为了应付制度变迁过程异变带来的风险(或成本),我国在现阶段必须围绕如何降低转制成本这一问题,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进行资本项目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和动态过程,是随着旅游市场与技术环境、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旅游经济增长等变化而变化的。现有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截面的成果不胜枚举,然而,涉及旅游产业系统内部演化作用机制与规律性的研究成果尚处于前范式阶段,鲜见从系统科学与演化经济学视角去探寻旅游产业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文献。本文按照先归纳后演绎的逻辑思路,首先将旅游产业视为一个复杂演化系统,采用动态、非均衡的观点审视其演化基本内涵、特征;其次,以科学研究范式“三论”为索引归纳并演绎旅游产业系统演化变迁本质、特征与机制;最后,基于旅游产业系统构成要素耦合关系逻辑推理探索未来研究进路并尝试构建旅游产业系统演化周期概念模型,以期推动旅游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