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付永发 《活力》2006,(6):195-19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它与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在科学发展、科学执政,以及全部工作中,让科学精神通过倡导来传播,通过实践来推进,通过坚持来强化,以科学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消费者协会所从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级消费  相似文献   

3.
一目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主体,是以政府主导,并主要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而且是保障社会民主、公平、公正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实质,要求我们必须把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引领社会发展工作的主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是落实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源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4.
《审计与理财》2005,(2):62-62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成为2004年指导我国全局工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从政策和理论的高度对我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下面结合三狮的实际,就科学发展观在三狮的实践作如下描述。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要求,也是推进审计工作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是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根红线,不断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发展问题与时俱进的新认识。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我们充分…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为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应该采取何种发展道路廓清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改革,应突出“统筹协调”和“以人为本”两个关键 人类社会对发展观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二是综合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四是科学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观认识的最高境界。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灵魂。其中,特别要贯彻好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浅谈Partnering模式的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 《价值工程》2006,25(9):124-126
在特定的背景下提出采用Partnering模式,意识到它是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进度、减少索赔的理想项目管理模式。考察了20多年来许多组织、个人对Partnering模式从不同角度的理解,综合分析Partnering模式的定义,本文强调运用Partnering模式的首要问题应是正确把握Partnering模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7,(21):245-247
通过对图书馆理念的涵义、形成、构成及其重要作用的分析,旨在揭示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理念,对于图书馆管理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实现现代化是一项我们为之奋斗多年并继续为之奋斗的宏伟事业。 但什么是现代化?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化有何体现?怎样衡量各国的现代化水平?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探讨质量观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质量观的基础是价值观,并论述了顾客满意质量观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新世纪企业应树立起顾客满意质量观。随后,文章通过研究员工质量观的提升问题和顾客质量观的引导问题,进而分析员工质量观与顾客质量观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从而阐述了顾客满意质量观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工程总承包企业概念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磊 《基建优化》2004,25(5):7-9
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从顾客需求、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虚拟建设、国际大承包商借鉴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6.
合约化质量理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合约化质量的概念,分析了质量合约的基本特征并就合约化质量管理的核心——质量合约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谈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会面对更多机遇和挑战.企业要生存、发展,在强手如林的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从企业管理入手,不断总结探索、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8.
作为欧洲七大卡车品牌之一,达夫的概念车丝毫不逊色于依维柯或沃尔沃的设计 美国佩卡(PACCAR)集团下的荷兰达夫(DAF)公司是欧洲七大卡车品牌之一,2010年,达夫卡车在西欧15吨以上的重型卡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5.2%。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达夫LF、CF、XF全系列卡车都参加了展览,这是达夫卡车第一次进入中国公众的视线。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Alfred Marshall's concept of class. Marshall's concept of class is not well-studied. His idea of class is different from what Weber and Marx have proposed. In contrast to many other economists, he has a discussion of class that is developed. It is shown that Marshall sees classes as made up of people whose work offers similar chances of developing their higher faculties. An integrated idea is that different class posi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iscount rates of future outcomes. Marshall's class theory combines physical and mental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20.
资产是会计学最主要的要素,但针对该定义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止过,其原因在于会计研究过分注重对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借鉴,而忽视法学研究成果的应用。通过从会计学资产的法律形式——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的剖析,并分析其权利产生与消亡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变化,文章提出了自己的基于法学视角的会计学资产定义——特定主体所享有的代表一定经济利益的现时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