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第四次修宪对我国宪政建设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规范建构上,更表征着我国修宪理念的成熟和理性化。以人为本的修宪理念直接于宪法的人权保障价值相契合;交互正义的修宪理念则是保障我国宪法秩序的理性选择;消极宪政与积极宪政相统一的修宪理念保证了宪法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宪法修改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进而对2004年宪法修改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作了详尽的论述,作者确信2004年宪法修改是一次成功的修宪。  相似文献   

3.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我们在修改宪法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考察自1954年宪法以来的修宪历程,并着重剖析历次修宪的意义与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我国宪法修改的经验和局限性,从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和修宪程序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现行宪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后,历经四次宪法修改,每一次修宪均适时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本法保障基础,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也在其间逐步得以提升。修宪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益于宪法自身内容的完善。修宪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双向的、互动互促的关系。非公有制经济宪法法律保障的完善应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即宪法条文本身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修宪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宪法实施监督保障制度以及确立并完善各类国家机关的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5.
韩国宪法曾经经过九次修改,修宪活动对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韩国屡次修宪的背景及特点,深刻剖析宪法变迁对韩国宪政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平崛起”主要针对“中国威胁”论提出,它表明中国的崛起区别于工业先进国历史上的“战争崛起”、“掠夺崛起”。它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第一,中国将以和平方式崛起;第二,中国的崛起将为周边国家和世界带来发展的机遇和地区的繁荣;第三,中国永不称霸。不过,中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增长在给世界带来更多劳动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问题,并加剧大国之间在石油等资源方面的争夺,从而影响到“和平崛起”进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载入了宪法。本文从修宪的角度阐述了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来,曾在1975年、1978年、1982年三次大规模修宪。此后,我国又分别在1988年、1993年和1999年对宪法作了三次小规模修正,重点在于从宪法上承认和保障经济改革的成果、改变既有的所有权关系。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提出:“国家要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1999年1月,中共中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出立法建议”。“修宪建议”是“立法建议”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提出“修宪建议”,是突出表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方面;研究“修宪建议”,是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思路;完善“修宪建议”,是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普通国家”地位成为日本国家战略追求的目标。与之相适应,在探讨中日关系发展时,军事大国化、“普通国家化”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相当多的人将军事大国化等同于“普通国家化”。例如,日本前副首相后藤田正晴指出,海湾战争后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利用军事力量为国际社会做贡献;日本学者志方俊之也认为,所谓“普通国家”是指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为了同盟的共同目的使用现在位居世界第二的常规武器。我国国内从事日本研究的人,多数也持有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1.
宪法的适用性在我国的宪法学研宄中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忽视宪法的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宪法的权威和效力。宪法在司法实践中完全有可能适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加强我国的宪政制度建设,必须重视对宪法适用性的研究。此外,宪法在适用中必须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处罚法作为一部行政法律是为了解决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和平衡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行政处罚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创设、行使起到了关键作用.鉴于行政法律与宪法的密切关系,从<行政处罚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论述到设定的宪法法理这一线索出发,对<行政处罚法>设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进行完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最终目的,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并受国家保护的人权,农民的权利应受到宪法的平等保护。事实上,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违宪审查机制及相应的制度设置,农民的宪法权利无法获得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在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中存在着对农民法律上歧视,农民缺乏平等权利。因此,必须从宪法的角度保护农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宪法能否在法院如同其他法律一样得到适用,一直以来成为法学界不断争论的焦点。从中国现实出发,在宪法适用的问题上应该遵循一个标准:原则上不适用宪法,特定情况下应该适用。此处的特定情况是指只有在出现宪法案例,且符合宪法判断回避原则的时候,应该适用宪法,即宪法的保守适用。  相似文献   

15.
对宪法司法化既要看到其对公民宪法权利保护、制约违宪行为、促进法治进程和中国宪政建设等方面的 积极作用,也不能对其作简单、理想化的理解。只有结合当代中国法制、法治和宪政的建设实践,通盘考虑,才能正确 认识宪法司法化在我国的法治与宪政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宪法与现实的冲突不可避免,而宪法的不断修改却有可能破坏其权威性。考察了我国宪法权威的现状;指出了由于政策优位和法律优位在现实中的存在,使得我国宪法仅具有形式上的权威而不具备实质权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从宪法的高度,对保护私有财产权作了明确规定.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上存在的问题、此次修宪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论述,认为将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写进宪法,这是历史的进步.同时,提出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宪法诉讼制度、正当程序制度和平等保护制度的建议,认为立法的目的在于实施,要使私有财产权从宪法上的权利变成现实的权利,理论上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实践中需要开拓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宪法意识薄弱之现状已是公认的事实,这在学者们的诸多著述与文章中均可以散见。本文作者试图探求改善我国宪法意识的途径。首先,提高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法院的宪法意识,因其工作范围和性质决定了他们对宪法的态度和作风直接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其次,应提高政党的宪法意识。最后,要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19.
对私有财产权的宪法确认和保护是第四次修宪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征收制度的规定更显得尤为突出,加之社会现实中征收问题的普遍和严重,亟需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征收制度做出回应和研究。对征收的概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了界定,并对征收的正当性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较为完善的财产保障制度的经验,就我国行政征收制度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20.
私人刑事调查作为古老的自我保护与私力救济的重要手段,其实现法制化在现代社会具备着浓重的宪法基础。首先,宪法赋予了私人刑事调查活动的基本原动力;其次,宪法给予了私人刑事调查活动应受制约的根本法基石;最后,宪法对私人刑事调查应进行法制化制约进行了根本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