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黎 《北方经济》2010,(22):40-41
股权融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由于股权融资成本偏低、证券市场制度及政策不完善等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偏好造成了资金使用率低下、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等不良后果.本文列举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黎云凤 《特区经济》2006,(5):107-108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资产增长的最主要来源。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偏好股权融资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而提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努力实现股票全流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外现代融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序:首先是内源融资,即留存收益,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却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权融资成本、公司经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生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筹资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捷玲 《北方经济》2010,(16):31-32
本文主要探讨了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别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加以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企业融资的方式,之后比较了以美国、日本为例的发达国家、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和中国融资结构的区别,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最后,本文试图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融资方式自身原因、上市公司内部原因以及外部市场原因。  相似文献   

5.
对资本结构理论中权衡模型的认识和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指出:在有效的市场条件下,资本结构变动会影响代理成本进而影响企业价值;当负债引起的成本费用未超过税收节约价值时,债券融资方是相对于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以及企业自身的原因,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和代理成本过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资本结构理论中权衡模型的阐释、分析,以期找到优化资本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对策,并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6.
自MM理论以来,企业融资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深入.大多国内研究文献认为我国企业融资行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文章运用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融资结构特征体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依赖性,但企业并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7.
梁筠 《北方经济》2008,(4):70-71
本文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及融资理论出发,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是先选择内部融资,然后选择债务融资,最后才选择股权融资.而与此相反,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却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资本成本的不同约束性对中外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我国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西方国家完全相反,黄少安、张岗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一文中认为其直接动因在于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但同时在文中对资本成本与融资成本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了混用,进而甚至可以推论出公司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小于债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间接融资比重居高不下,外源融资总体上偏好股权融资,存在明显的异常融资顺序.与经典企业融资理论相悖。文章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入手,分析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指出现在应致力于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揭示了企业的最优融资顺序应该是: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却表现出典型的股权融资偏好,与西方现代企业在融资偏好上存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在回顾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比较我国上市公司与西方现代企业在融资偏好上的不同,进而分析这种股权性融资偏好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提出几点建设。  相似文献   

11.
企业融资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其中,关于企业融资偏好问题的研究是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融资结构特征体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依赖性,但企业并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我国农业企业融资行为基本吻合融资啄食理论的"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偏好顺序,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背离现象。  相似文献   

13.
股权融资是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文章结合我国现今上市公司的融资状况,从历史和政府角色、内部人控制、债券市场发展情况等角度,对当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与成熟、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通过对我国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分析,提出几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状况的建议,这不仅对上市公司自身运营目标的实现有现实意义,而且也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特殊的股权结构,同一种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这就是所谓的股权分置。这种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1992年度至2003年度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在目前的二元股权结构下,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具有股权融资的偏好,其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内源融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及投资者利益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及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并探讨分析了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的阐述,从股权结构、融资成本、资本市场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并剖析了"重股轻债"这种不合理的融资结构所带来的弊端,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优化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西方财务学界在20世纪70年代把不对称信息理论首次引入企业融资结构的理论分析当中,提出融资方式的理想选择应该是"先内部融资,再债券融资,最后股权融资"的啄食顺序模型。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这与西方的有序融资理论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融资中的"劣势有效"及其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大部分企业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偏好的存在有极为复杂的原因,既存在非理性行为,也存在非意愿选择约束.本论文通过对两种融资约束机制有效性的分析,意在说明两个问题:其一,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与制度安排有关,由此导致企业的非意愿选择约束;其二,在成本约束下,企业融资选择中出现了经济学中所谈到的"劣势有效",从而导致企业在非理性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最终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制度的成长对市场选择机制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20.
股权融资是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文章结合我国现今上市公司的融资状况,从历史和政府角色、内部人控制、债券市场发展情况等角度,对当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