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用管理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好坏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销售、利润、现金流量、资产状况等。通常来说,影响应收账款的因素包括企业的销售额、赊销比例、信用政策等因素,三者当中信用政策是影响应收账款最重要的信用管理因素,也是企业自身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企业信用制度因素。同时,成功的企业信用管理必须根据坚实的信用政策,这使得我们在研究企业应收账款时不能不对企业的信用政策加以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田中禾  廖祖冬 《财会通讯》2010,(9):30-31,55
信用政策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解决信用政策制定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对信用申请企业信用水平状况的判断。本文以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Fisher判别分析思想构建了信用水平判断模型,模型可判得任何信用申请企业的信用水平状况,可为经济主体确定信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信用立法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实践角度考虑,中国的信用立法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但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客观上又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信用立法经验,加强企业信用立法工作,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为市场经济有序运行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4.
试论应收账款决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 1、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企业愿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所要求的对客户信用状况方面的最低标准,亦即客户获得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起码条件。制定一个恰当的信用标准,首先应决定企业应收账款的最佳投资水平,即应收账款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国外研究表明,影响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因素很多。本文利用我国中小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行业、企业规模(总资产)以及盈利能力对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政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解决工程款拖欠的应对之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建立企业资信等级制度。逐步完善信用体系和道德体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因此,我国应尽快成立评定企业资信等级的机构,统一行业资信标准,逐步形成完善的信用体系和道德体系,使企业能对市场各个主体的信用状况作出正确地判断。并且要改变企业对信用认识不足的状况,使之深知信用对企业价值的重要性。同时,由于信用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扎根于人们心中的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7.
应收帐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应收款项是由其信用政策产生的,因此,要降低应收帐款的风险,必须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企业的信用政策包括现金折扣政策、信用期限政策、信用标准、信用额度和收帐政策。  相似文献   

8.
一、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作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9.
信用管理是指企业对合同从立项、谈判、签约、担保、履行、结算等提高合同履约率及效益,规避合同履行中的风险。合同履行中的麻烦及争议许多源于管理问题,信用较之以往企业在发生大量三角债之后,建立“清欠办公室”,追缴那些几近呆帐、死帐的应收帐款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合同信用管理涉及管理、财务、法律等领域的问题。本文从管理和法律相结合的角度重点探讨合同信用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应收账款的应用,当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尚未完善,企业在实施信用政策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如果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企业将遭受经济损失。本文针对企业应收账款及信用政策问题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了信用政策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分析了制定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应考虑的因素;然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应收账款及信用政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合同管控、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应收账款及信用政策的建议。旨在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用信息的共享整合应用,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用信息共享整合应用,无论从经济运行还是社会治理的角度,均迫切需要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用信息的充分共享、融合应用。信用信息共享整合需具备对接终端需求、国家政策支持、技术条件具备、合作模式清晰、法律法规允许等方面的关键因素,应从国家层面、法律层面、实践层面、安全层面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用信息共享整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本文利用Excel建立一个企业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智能化、动态的决策模型,旨在帮助企业合理确定信用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一、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 1、设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或专门人员,出口量不大的企业也可以考虑信用管理外包。内部信用管理机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机构之一,主要负责客户资信的调查、分析、评估,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负责建立、管理企业的信用信息系统: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审查业务部门与客户签订的合约;监督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监控和追收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中型企业可以参照国外做法,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或出口量不大的企业,不必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可以设立信用管理岗位,也可考虑雇佣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负责信用管理工作,借助专业力量来控制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直面入世后的中国企业信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人曰:“言必信,必行果,人无信不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信用。斗转星移,时世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要素的企业,它的信用状况的好坏,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在国际中的信誉、形象。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信用观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当前社会信用缺失严重,信用观有待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信用观包括信用文化观、信用经济观、信用法制观。信用观缺失的根源有传统观念、制度因素等等很多方面。必须从创新信用文化观、强化信用经济观、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来加强信用观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一、构建合理的信用管理系统 有关调查表明,真正的赊销风险不在于客户而在企业内部。只有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的信用政策,才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经济》2017,(11):5-9
由于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小微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而信用担保机构作用的有效发挥,则有助于缓解这种状况。本文在对苏南、苏中、苏北250家小微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新常态下江苏小微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小微企业直接与间接融资方式、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方面剖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新常态下江苏小微企业融资与担保困境的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服务机制、健全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业务体系及优化小微企业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8.
商业信用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方式,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2002年至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内部因素对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规模、销售增长率、销售净利率及流动资产大小,与商业信用的使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银行负债水平与商业信用的使用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企业经营状况对商业信用的获得有重要影响,商业信用相对于银行信用具有融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期间。例如,若某企业允许顾客在购货后的50天内付款,则信用期为50天。信用期过短,不足以吸引顾客,会使销售额下降。信用期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长的费用抵销,甚至造成利润减少。  相似文献   

20.
如何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 一、实施信用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而且信用关系或信用方式已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形式。企业若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