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是一个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比较多,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文化程度等七个因素,并以江西省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架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受到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城镇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五个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城镇失业率,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2.
选用1994-2013年数据,测度南疆三地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减贫成效,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探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减贫效应,剖析作用机理.结论一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减贫成效逐年递增,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二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西部民族地区减贫具有长期、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存在时滞性;三是通过教育、医疗、劳动力迁移和人口规模控制与结构调整提升农村劳动力文化、身体素质和务工技能,来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是西部民族特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减贫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日益加深,由此引发的内需发展失衡是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核心。由于金融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金融结构以国有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金融中介层次单一,结构不完善。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导致商业性金融中介并不愿意在农村开展业务,农村地区金融中介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因此必须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东部农村教育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在1991-2005年期间,教育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农业经济的产出就提高21%。进一步分析各文化层次劳动力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小学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经济的回归系数为负值,高中文化劳动力比例与农业经济的回归关系不显著,初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商》2015,(17)
高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构建高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31个省市高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创新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创新能力要远远优于中西部地区。对此,必须调整高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提高总量水平和比重水平,并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发挥政府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6.
刘丽平 《现代商业》2013,(32):84-85
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条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加殷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但同时也出现了个体、区域、城乡经济差距拉大的现象,农村空心化问题就是其中表现之一。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出现不仅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乡村旅游是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在吸引劳动力、美化乡村环境、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空心化治理中理应发挥应有的作用。空心化农村进行旅游开发应该注重传统文化挖掘、制定多规合一的乡村规划、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  相似文献   

8.
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经济集聚程度并不高,经济活动向沿海地区的集聚并不是造成我国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扩大主要原因,区域发展战略对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中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点不应是控制经济集聚以达到总量意义上的地区平衡,而应把重心放在推进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完善落后地区的教育和医疗制度等方面,以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地区平衡。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的经济建设也越来越迅速,进而对电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电力的使用情况在一定的程度上遭受到很多阻碍。本文讲述了农村配电网规划的目标以及分析了农村配电网建设的常见问题,并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完善农村地区的配电网结构,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使用需求,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 加快黑龙江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村人力资源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表现为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仍处于初中以下的水平上;农民思想观点相对落后、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提高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应进一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模式,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是实现乡村振新战略的必然要求。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数据,对农户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耕地市值、劳动力数量、受教育水平、金融素养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较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村家庭持有金融资产以及年龄对其总体收入增长起到负面影响,其负作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农户金融素养匮乏所导致的家庭资产结构配置不合理。应该持续推进农村居民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家庭资产的合理配置,应对快速发展的复杂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进一步有效促进农民合理增收,缓解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新型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阐述了新型农业发展及其带动乡村就业的理论基础,在2005年和2011年全国地理标志调查得到的数据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乡村就业的影响因素,揭示中国农村就业的态势。结果显示,地理标志保护、农业机械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利于乡村非农就业,而耕地面积的扩大促进农业就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越低,在乡村就业的几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与人均纯收入的时间序列分析,构建消费函数模型。模型表明该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与相对收入假说相吻合,同时显示该地区居民边际消费与平均消费倾向偏高。针对这些特点,从该地区的经济特征、居民收入水平、土家族消费文化等方面分析其缘由,并探讨其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4.
服务业能承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作磊 《财贸经济》2006,(11):68-72,77
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难用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来解释.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变迁表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实质上是以商务服务业为主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以教育、医疗卫生业为主的社会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从目前来看,短期内我国服务业难以承担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但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考察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现,虽然居民受教育程度、劳动素质和技能整体提高,但居民收入占比长期偏低。这说明增加居民收入具有可能性。考察“合法”居民收入结构发现,居民收入初始差距源自劳动差异形成的劳动收入,决定性差距源自劳动积累节余资本化形成的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这说明增加居民收入只有不断提高居民的劳动素质和技能以及理财能力才具有可持续性。从主观能动性角度思考增加收入,居民应该努力就业,积极创业,获取劳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务实消费,主动理财,增加财产性收入;开展劳动和资本的联合,建设新型产权制度,可持续地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未来90年不同生育水平下的经济增长后果进行了人口-经济动态模拟。在生育水平过低导致劳动力减少过快、人口老龄化过重、劳动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将使经济增长大大放缓;而较高的生育水平下,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快,但是人均GDP增长速度慢于中方案生育水平下的经济增长,并且人均GDP水平也具有较大差异。完善当前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稳定在1.9-2.0之间,如此人口在本世纪缓慢地减少也将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低生育水平下,依靠劳动增加和资本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将不复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将是未来经济增长首要源泉。  相似文献   

17.
18.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内在关系,认为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对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也发挥了显著作用。陕西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全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保障的差异衡量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全国来看,农村社保工作的开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地方条件来看,直接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老龄化水平,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由于各地社保实施情况不尽相同,这里以黑龙江、辽宁、山东、浙江、江苏五个省份作为调研样本,构建了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评价的物元模型,从可拓学的角度对各省农村社保水平进行评估和比较,为各地方政府社保水平的横向比较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找出差距、弥补不足。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省级层面收入不平等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分割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基尼系数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地区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U型关系,当前“知识溢出”效应超过了“技能溢价”效应,创新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市场分割不仅会加剧地区收入不平等,还会通过阻碍技术创新间接弱化创新对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地区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贸易依存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工业化率的提高则会加剧地区收入差距,财政支出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动态面板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惯性特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