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越南炼油工业快速发展,成品油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未来几年,越南成品油将供过于求,富余的成品油或将出口。2009年2月,越南1号炼油厂投产后,结束了成品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对越南国内成品油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并将影响周边国家的成品油市场。成品油供需基本平衡2011年,越南石油消费量约为1650万吨,石油产量为1590万吨,石油供需基本平衡。在原油加工能力为700万吨/年的1号炼油厂投产之前,越南仅有PVOIL在头顿市附近有一家于2004年投产的加工能力27万吨/年的凝析油处  相似文献   

2.
从石油需求的增长看中国炼油业的发展及石油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亚太地区油品总需求的60%依靠进口,但从净进口量来看,中国并不是主要的进口国。预计到2005年,亚太地区石油需求量将增加760万桶/日,中国将增加210万桶/日。亚太地区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将分别提高到70%和40%。亚太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进口原油而非油品的进口方针,中国也是如此。未来十年亚太地区增加的原油供给将主要是中东的高含硫原油。为此,中国需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可以接受超大型油轮(VLCC)的中转设施;(2)发展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3)建立多元供应结构,与石油生产国和供应国建立良好关系;(4)引进国外大宗石化设备制造技术和大规模、高舍硫原油加工方面的技术;(5)发挥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作用,与它们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199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中国石油进口全面下降,原油与成品油合计进口4906万吨,比1997年减少17%。其中原油进口量从3547万吨减少到2732万吨,成品油进口量从2379.33万吨减少到2173.99万吨。进口原油的结构转向轻质含硫原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加深。在成品油进口中,海关统计的柴油进口量大幅度减少,但上半年至少有300万吨走私柴油进入国内市场,韩国在中国进口燃料油和柴油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上升。1998年中国石油出口降到15年来的低点,由1985年的3003万吨和1997年的1983万吨降至1560万吨。成品油出口量也比上年锐减24%。原油与成品油合计,净进口2922万吨,比1997年减少13.7%。经济增长减慢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使国内石油产品需求增长减缓;成品油走私造成炼油厂削减加工量,是导致进口原油减少的主要原因。打击成品油走私成为关系到石油石化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为了提高炼油业的装置利用率,改善经济效益,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可能成为今后中国石油进口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石宝明  张镍  徐庆 《国际石油经济》2013,21(3):72-76,110
越南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成品油进口国之一,也是中国汽柴油出口的主要流向国之一。自2011年开始,越南石油需求量已经超过其产量。2010年2月年加工能力为650万吨的越南1号炼厂开始正常运转,结束了越南成品油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越南国内现在已有和计划建设的炼油厂共有6座,随着越南多家炼油厂的相继投产,越南国内炼油能力将逐渐提高。未来,越南成品油进口数量将减少,并可能有成品油出口;原油出口减少并开始进口原油。越南炼油厂的增建和扩能对本国乃至周边油品市场的影响将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5.
1995年亚太地区的原油消费总量为1510万桶/日,其中本地区自产原油占44%,中东原油占51%,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的原油占5%。2000年亚太地区的原油进口量预计将增加到1130万桶/日,其中39%由本地区自产,采自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分别占55%和6%。中东原油在亚太地区原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上升到2005年的64%和2010年的69%。未来15年以布伦特油为基准的油价对亚太地区三种原油价格公式的影响将明显加大。1998年亚太地区的油品净进口量预计将达到260万桶/日,2000年将达到290万桶/日。2000~2005年,亚太地区的粗柴油、液化石油气和石脑油可能缺口较大,而汽油将保持供求平衡,并可能有少量的剩余。汽油、石脑油的价差将变小,粗柴油的价格将超过汽油的价格,低硫燃料油和高硫燃料油的价差可能加大。在未来的10~15年里,亚太地区的石油贸易结构的变化将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中东石油产量增长的绝大部分将出口到亚太地区。亚太地区还将从西非、北海和拉丁美洲进口更多的低硫原油。  相似文献   

6.
据1990年10月发表的日本《通产省能源供应展望》称,2010财政年度日本能源供应总量将达413300万桶原油当量,其中石油为187400万桶,核能和煤炭等非石油能源将相当于226400万桶。日本对石油的依赖将从1989财政年度的57.9%减少到2010年财政年度的45.3%。日本能源政策新目标具体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促进节能;2.减少对石油的依赖;3.为支持“阻止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7.
泰国是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炼油工业发展迅速,其目标是成为区域加工中心。炼油工业现状目前,泰国共有7家炼厂,合计原油加工能力为6490万吨/年。泰国国家石油公司(PTT)又称泰国石油管理局,是泰国工业部下属的两大部门(矿产资源局和石油管理局)之一,是泰国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该公司控制或部分控制的炼能总计为90.5万桶/日,合计生产了约93.2万桶/日的成品油,其中19.8万桶/日用于出口。目前,泰国PTT正考虑在越南沿海平定省的Nhon Hoi经济开发区新建一座66万桶/天加工量的炼  相似文献   

8.
政策要闻     
(2013年6月)韩国政府放宽退还非中东原油进口运费的合格条件韩国一项新修订的法律自6月1日起生效,该项法律允许更多进口商享受进口非中东原油的运费返还政策。根据之前的规定,若进口商年进口自美国、非洲和欧洲的石油达到700万桶,韩国政府会退还90%的相比进口中东石油的运费差价。修订后的法律规定,只要进口商从上述地区的原  相似文献   

9.
由广东油气商会主办的"2004年中国石油市场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眼球.会上专家的报告显示,世界原油市场目前仍是以供应为主导、以需求为驱动.2003年全球的原油需求量为7866万桶/日,预计2004年将增加230万桶/日,中国以85万桶/日的增量继续成为世界原油需求增长最强劲的国家.国际油价被拉高到每桶40美元以上,但世界原油平均的勘探开发与生产成本之和却只有12.3美元/桶.高油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原油与成品油进口量增势迅猛,成品油中又以燃料油的进口最为突出.2003年燃料油进口量首次超过炼油厂供应量,并突破2000万吨,进口依存度升至53%.为加快与国际接轨,改变中国在亚太燃料油定价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减少价格风险对宏观经济影响,并为石油市场开放和体制建设提供规范和市场环境,中国近期将先后推出燃料油期贷与石油中远期交易.  相似文献   

10.
亚太地区炼油工业正在放缓加工能力的扩张。截至2014年初,亚太地区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213万桶/日,比2013年初增加67万桶/日。未来几年,亚太地区的二次加工能力将继续增长。尽管未来几年新增需求大于新增炼油产能,但亚太地区仍将面临运输燃料(汽、煤、柴油)的过剩。目前亚太地区的产能过剩接近300万桶/日,但这明显低于五年前的400万桶/日。到2020年,亚洲将继续保持液化石油气、石脑油和燃料油的缺口状态。预计亚太地区石油产品净进口量将从2015年的258万桶/日增加到2020年达的292万桶/日。长远看,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需要继续控制一次加工能力,增强二次加工能力尤其是生产高品质清洁燃料的能力,提高特殊原油处理能力和炼油化工一体化程度,进而提高炼厂收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全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8130万桶/日,与上年基本持平,前苏联地区是原油加工能力下降最大的地区,下降了130万桶/日,而放地区原油加工能力增长最快,增加了52.18万桶/日,其中又以印度和台变地区的炼油能力增长最快,兼并收购活动使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菲纳托期科和BP等石油公司的炼油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预计2001年亚洲炼 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2.
由广东油气商会主办的“2004年中国石油市场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眼球。会上专家的报告显示,世界原油市场目前仍是以供应为主导、以需求为驱动。2003年全球的原油需求量为7866万桶/日,预计2004年将增加230万桶/日,中国以85万桶/日的增量继续成为世界原油需求增长最强劲的国家。国际油价被拉高到每桶40美元以上,但世界原油平均的勘探开发与生产成本之和却只有12.3美元/桶。高油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原油与成品油进口量增势迅猛,成品油中又以燃料油的进口最为突出。2003年燃料油进口量首次超过炼油厂供应量,并突破2000万吨,进口依存度升至53%。为加快与国际接轨,改变中国在亚太燃料油定价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减少价格风险对宏观经济影响,并为石油市场开放和体制建设提供规范和市场环境,中国近期将先后推出燃料油期货与石油中远期交易。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中国从科威特进口原油536万吨,比2007年多进口原油173万吨,增长48%,科威特已成为中国第七大原油进口国。 科威特石油公司对外宣称,到2015年科向中国出口原油将达到50万桶/日,而2004年则为18万桶/日。 中科两国政府于2004年6月签订了油、气领域合作备忘录,科威特石油公司于2005年在北京开设了公司办事处。  相似文献   

14.
1997年世界经济将步入新一轮的最佳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将略快于1996年,达到3.9%~4.1%。世界石油需求将比1996年的7170万桶/日增长190万桶/日(2.6%),达到7360万桶/日。亚洲地区的石油需求增长率预计将达到4%以上。随着日本、韩国、菲律宾及印度等国家放松对国内石油价格的管制,1997年亚洲地区石油贸易将更加活跃。美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其原油净进口量将比1996年增长4.7%,达到766万桶/日。1997年世界石油供应将十分充足。非欧佩克原油产量将增长160~180万桶/日,其中近一半的新增产量将来自北海。欧佩克除增加伊拉克60~70万桶/日的出口量外,石油供应相对稳定。鉴于1996年库存情况对油价的影响,石油公司会愿意适当增加库存,而1997年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预计也会发生有利于增加库存的变化。估计1997年世界石油价格仍将保持18~22美元/桶的较高价位,从各季度看,可能呈现1~2季度较高而3~4季度较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世界上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20%。截至2012年,美国运营中的炼厂共有134座,总计加工能力8.37亿吨/年。虽然近年来美国炼厂数量下降,但总炼油能力并未下降,其中前10家公司的加工能力占总能力的70%。美国炼油行业注重炼化一体化发展,超过半数的炼厂具有化工品生产能力。近年来,在美国炼厂的原油供应中,本土轻质原油取代了部分进口原油;在美洲主要原油供应国中,加拿大对美原油出口量逐年上升。2011年,美国成品油净出口量达到877万吨,自1949年以来首次由石油产品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成品油生产比例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汽油比例下降,柴油比例上升。得益于大量的国内自产原油、丰富的加拿大进口原油以及廉价的天然气供应,美国炼油行业在未来几年内将延续此前的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保持优势并拓展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9月份 2日 根据经合组织预测,全世界1995年第一季度对石油的需求将可能达到7020万桶/日,比1994年第一季度增加70万桶/日以上。在世界性石油需求量增长中,亚洲需求增长尤为显著。预计到2000年,亚洲对石油的需求将达1960万桶/日,但亚洲石油产量却无法同需求同步增长。 8日 据中国海关提供的最新数字,1994年1~7月中国共进口原油608万吨,高于1993年同期的552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2003年中国石油(原油加成品油)净进口量大幅增长;35.6%,达到创记录的9759万吨。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量分别达到8299万吨和1459万吨。在国际油价高涨和石油进口量大增的双重影响下,石油净进口总额达到2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7%。2003年中国原油加工量增长10.8%,达到2.426亿吨,进口原油占加工量的比例从一年前的52%扩大到58%。在SAES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和石油需求增长超过了所有分析家的预测。2003年包括汽油、煤油和柴油在内的成品油表观需求量(产量加净进口量)的增幅达到9、5%,如果加上润滑油、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增幅则高达12.4%。2003年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已达到约;36%。2003年三季度后期从南方蔓延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电荒”、“油荒”和“煤荒”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敲响了警钟。预计受经济增长的带动,2004年中国的油品需求依然会强劲增长,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量将减少,石油净进口量将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18.
199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分别增加到3547和2380万吨,进口量合计接近6000万吨;石油净进口量上升到3385万吨,比上年增加144%,约占国内油品消费总量的20%。原油出口量下降2.8%,进口来源进一步多样化。成品油出口增长33.9%;在进口来源中,韩国和日本成品油所占比例大幅上升,新加坡油所占比例下降。1997年国内石油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轻柴油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我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为4381万吨,比1998年增加了1459万吨;原油进口量达到3661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比1998年上升34%;原油出口量降到717万吨,比上年削减54%;成品油进口量比1998年下降4.2%,而出口量却增长了52%,其中汽油出口量创下414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2000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可能会突破5000万吨,原油进口量将达到大约4500万吨。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起,国家对石油石化业的保护性措施将逐年减少,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封闭状况将被打破。预计我国石油进口增加的趋势在今后几年内将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4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发电、运输业对燃料的需求激增,使中国石油进口量在国际油价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仍大幅上升。原油进口量突破1.2亿吨,增幅达34.8%;成品油进口量首次超过5700万吨,增幅达34.1%;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创记录的1.437亿吨,加上LPG和其他石油产品的净进口量,石油净进口总量高达1.515亿吨,同比增长45%,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接近50%。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额高达4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56%。由于国内炼厂脱硫能力的限制,来自中东的原油占进口原油的比例有所减少,俄罗斯和非洲石油所占比例增加。2004年,中国从多年的柴油净出口变为净进口,柴油进口量比2005年骤增2.24倍,全年净进口量达到211万吨。燃料油进口量增长28.4%,达3050.9万吨,与此同时,成品油出口量大幅度减少。展望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的旺盛势头可能因经济增长放缓而有所减弱,但运输燃料需求的增长仍将强劲,预计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将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