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成一国金融危机的四大因素在中国虽然也存在,但中国发生的概率都比较低,或政策已大大缓解其对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应对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仍然有巨大的回旋空间。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继续发展和美国债务问题引发的国际市场动荡,全球经济可能再次面临严峻考验。纵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过程,笔者认为,中国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有巨大回旋空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经济不断地出现危机,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的产生,都会对全球的经济造成恶劣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三种类型:货币、债务、银行危机。接着从三个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作了简要的分析,接着用兄弟种粮的故事来详细阐述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理。最后,针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个主权国家是否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导致国家破产,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国家破产"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债务危机,是一个主权国家整体上处于资不抵债时的危机状态.一个主权国家会不会因金融危机真正导致破产呢?回答这一问题,须从"国家破产"的实质和根源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欧洲债务危机本质上是发达国家过高债务问题的延续。本世纪初以来,一边是新兴市场国家生产出来大量低廉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一边是发达经济体较低水平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加上美元享有货币的超量发行权而源源不断地滥用权力,没有任何约束的国际金融市场在过去的时间里给予发达经济体过多的融资便利。欧债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欧元地位、欧元区稳定和主要经济体退出策略受到冲击,但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影响有限。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对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演进过程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美国由松到紧的货币政策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又引爆了美国金融危机;由于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又演变成了国际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已经程度不同地危及到了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中欧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中,斯洛伐克已是欧元区成员国,而波兰、捷克和匈牙利至今尚未加入欧元区。当它们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又不同程度地遭受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影响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在经济方面,欧元区债务危机对四国的影响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那么  相似文献   

7.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金融危机迅速影响到中国经济,在中国又由实体经济蔓延至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凸显。江苏省拥有的高校数和在校大学生人数都居全国前列,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又属外向型经济,国际金融危机必然会对其大学生就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减弱了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二是外向型经济特点加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三是金融危机下的就业环境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金融救市"政策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的外部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扩张又反过来加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埋下隐患。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实施的救市政策构成了商业银行"对政府债权"的显著差异与结构突变;商业银行"对政府债权"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金霞 《商》2013,(20):202-202
继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振荡,引发全球对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忧虑,担心世界经济陷入“二次衰退”。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困扰。  相似文献   

10.
贡慧 《商业时代》2011,(28):40-42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欧洲国家又纷纷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中。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贸易、信贷融资、主权债务融资成本以及投资者预期等渠道对东亚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东亚经济需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欧债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世界经济进入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三个年头。虽然复苏仍在延续,但"发达国家增长乏力、全球经济双轨复苏"渐成主基调。美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  相似文献   

12.
毛羽丰 《商场现代化》2012,(28):240-241
<正>2007爆发的次贷危机以至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直到最近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让人们心中只有发展中国家才会出现债务危机的印象轰然坍塌。"财政为庶政之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及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刻变革中。究竟是何动力驱使债务危机的发生?中国能否处理好当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政府债务危机如何解决?一、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中国政府1979年重新启用国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债运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2003年,国债余额占我国GDP比重开始下降。2007年,由于全球规模金融危机的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曾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如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和货币危机,90年代初的斯堪的纳维亚和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多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且处于世界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的边缘地带。目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国家主权金融危机随即在各国肆虐,尤以欧元区为最。从最初的冰岛危机、希腊危机到"PIIGS"的经济下滑,债台高筑,信用降级,主权债务危机已在欧元区蔓延开来,甚至有向世界范围波及的倾向,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历史罕见。此次危机的产生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统一的货币政策极大地限制了欧元区各国运用经济政策发展本国经济的空间。第二,"生产性"缺失使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下降。第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限制了欧元区的经济发展潜力。第四,复杂的决策机制使欧元区很难在危机面前迅速做出反应并对危机国实施救助。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及放大,不仅对欧洲,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复苏都将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不但引发了美国全面的金融危机,而且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主要通过金融、贸易、直接投资和信心四个渠道,因此,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下大力气,遏制国际金融危机向我国蔓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了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重视,从这个角度看,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亦有益处。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目前还远未结束,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外贸还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已从金融机构危机转向政府债务危机;各国为应对这场危机进行的产业调整并未收到预期效果;由于货币发行过滥造成的全球通胀问题仍旧十分突出;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很不乐观,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非常困难;我国外贸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可能会对我贸易政策进行全面“围剿”。再此估价基础上,应促进我国外贸政策的调整并为我国出口企业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17.
张真真 《商业时代》2012,(17):102-103
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政府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而频繁发债,造成财政入不敷出而爆发的"滚雪球"式财政危机,但究其根源在于欧盟诸国政府职能设置的不当,正在融入全球化的中国应该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不断完善我国各项政府职能的设置。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来的一种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全球风险应运而生,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中国如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是我们要着力研究和应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商》2016,(6)
自1990年经济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20余年的通缩,安倍晋三在第二次竞选日本首相的过程中提出"三支箭战略",旨在通过大胆的金融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和以深化改革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战略将日本经济拉回稳定增长的轨道。本文具体阐述了安倍政府的"三支箭"经济政策,对安倍经济政策能否带领日本走出经济国际化困境进行了详尽的可行性分析。分析表明,安倍经济政策可能断送日元国际化前景、财政政策可能带来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它将无助于日本国际金融化和产业国际化,也无助于解决人口的少子老龄化困境。所以,仅仅依靠安倍经济政策难以使日本实现经济国际化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世界经济复苏阶段的新风险——主权债务增长与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源洋 《中国市场》2010,(29):64-66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间,各经济体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危机措施虽然阻止了经济"自由落体式"的下滑,但使发达经济体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大为膨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只是"冰山一角"。欧洲的主权信用风险和危机正在蔓延和扩散,削弱了欧盟、欧元区的凝聚力及欧元的吸引力,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复苏。亚洲新兴经济体应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中汲取教训和警示,在经济复苏、增长与实施反周期措施之间,寻找"两难选择"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