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的经济低碳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锋 《当代经济科学》2012,(3):1-11,124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和温室气体减排四个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并运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了在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经济低碳转型中的一系列关键变量的长期行为方式和中短期平衡增长路径;进而刻画了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配置和转移、化石能源价格、排放空间价格对能源结构、碳强度、消费、单位劳动碳减排量、单位劳动产出等变量的影响机制;同时揭示了运用一些政策工具实现经济低碳转型的时机选择。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中的能源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也是障碍因素。测算其对经济的障碍,可用能源可供性或能源耗竭程度来表示。克服能源障碍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开发新能源,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和能源消耗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政治经济学评论》2002,10(2):178-201
不可再生能源 ( 化石能源) 在资源与环境上的不可持续性, 决定着化石能源这条能源路径的不可持续性; 而核聚变反应堆的发展因技术上存在许多难关难以攻克, 其在未来能否进入人类的商业使用领域存在不确定性, 因而最有可能的路径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路径。 在这一能源路径的演进过程中, 人类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在世界能源演进路径的大背景下, 探讨中国的能源演进路径及在进入 “新常态” 下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型, 包括转型的方向、 转型存在的困难和瓶颈以及应对措施。 中国仍然存在化石能源路径依赖, 突破这一路径依赖取决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人类社会以低碳经济发展为背景的第三次能源转型即将到来。以辽宁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仍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重化工业结束以前的碳排放强度上升时期,要实现预定的碳排放量目标困难重重。从长期发展看,仅仅靠改变能源消费模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不够的,还需转变当前的能源消费模式,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此解除化石能源对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文明建设的制约,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碳中和进程中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伯强 《经济研究》2022,57(1):56-71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能源系统,化石能源占比为84%,碳中和目标要求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届时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80%以上。本文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2030年的碳达峰情景进行了分析。一般将碳中和简单理解为能源结构调整,分析结果表明:2030年碳达峰的峰值既取决于清洁能源发展,也取决于能源电力需求增长,需要通过平衡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以控制碳排放峰值。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实现“双脱钩”:经济增长需要尽可能与化石能源消费和能源电力需求增长脱钩。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涵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中和系统性方案,并进一步讨论了可行的市场化手段以支持方案的实施。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是经济清洁低碳转型的基本原则,也是能源系统转型的主要挑战,因此需要先立后破,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煤电退役和低碳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6.
《绿色发展能源过渡法》是法国能源战略转型的一项重大举措。大力扶持绿色能源,减少对核能和化石燃料等一次性能源依赖是法国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介绍《绿色发展能源过渡法》制订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汇总各方对该草案的反映,研究草案在经济、政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对今后法国能源,尤其核电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在绿色能源方面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路远 《经贸实践》2010,(2):41-42
低碳经济的核心则是低碳能源技术,其基础是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洁净的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的替代,即构建低碳型新能源体系。根据上海市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上海市在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以“集聚产业,纵横并重;依托基地,  相似文献   

8.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减少对化石等高碳型能源的需求,增加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低碳型能源的生产与消费,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这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为:提高对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组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建立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与法规。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的恶化,低污染高效率的新能源成为各国能源政策的主要发展对象,因此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针对未来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趋势,本文通过建立基于社会和企业总效益最大化的能源最优开采的动态模型,分析了新能源成本不确定性和社会风险偏好的差异对能源耗竭速度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社会总收益的合理方案。分析表明:在替代品出现之前能源的开采量随着新能源替代品成本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而社会风险厌恶倾向于减少社会的最优开采,但是会增加竞争性企业的的开采量;对T时刻之前的能源开采征收额外的税收可以减缓能源耗竭速度,增加社会总收益。最后,本文提出了T时刻之前的能源开采征收额外的税收,或者是对T时刻之后的能源开采进行补贴来实现我国能源最优开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佳 《经济师》2024,(4):12-13
文章探讨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角色和价值。首先介绍了新能源的定义和种类,以及与传统能源的比较。接着讨论了新能源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角色和价值,包括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推动环境保护和创新技术发展等方面。然后分析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潜在前景。最后总结了观点,并提出了加强能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和政策协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研究领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关注焦点。从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归纳低碳经济与能源消费在应对能源危机方面的协同,在控制碳排放(应对气候危机)方面的竞争,以及低碳经济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演进过程;描述低碳经济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实证路径不一致存在不确定性。系统地梳理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低碳排放、能源(化石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芳 《经济》2013,(5):150-151
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持续和高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导致的能源危机与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但是,由于以风能、太阳能等组成的新能源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之间存在很大的特征差异,如何实现它们的"和谐共生"成为促进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大幅度攀升,而中国能源的生产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能源的进口、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利用率提高的技术开发普及,是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社会面临的难题。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的需求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国际经贸     
《时代经贸》2011,(2):7
1、世界各国关注新能源竞逐低碳经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传统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等问题,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新能源的开发。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不久前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甚至将研发新能源称为美国新时代的"阿波罗计划"。联合国的最新统计显示,未来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大幅增长,而增长最快的将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快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石油储采比较低,近年来消费增长过快,将近60%的石油消费都要依赖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一客观形势倒逼我国能源战略加速转型。分析典型石油消费大国的能源战略转型经验发现,能源战略法制化、国际化和低碳化为大势所趋,通过多政策措施实现能源安全是必由之路。最后,结合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和国际经验借鉴提出中国未来节约优先的新能源战略思路,并为切实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能源双边和多边合作,大力支持能源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了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启动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加大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等,使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能源安全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本文针对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保护性开发国内化石能源资源,处理好国内能源和国外能源、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关系,有效缩小能源缺口,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7.
建造于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正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新能源成为拯救人类工业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阐述了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相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径:构建分布式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新能源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琦  万媛媛  陆冰洁  李玲  丁金梅 《经济地理》2022,(11):95-102+132
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能源地理研究日渐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借助CiteSpace软件和传统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国能源地理研究进行系统梳理评述。(1)对中国能源地理研究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划分为平稳增长阶段、迅猛增长阶段、波动增长阶段。(2)基于文献共被引的研究热点分析表明,能源转型、能源消费、能源安全、能源强度、能源贫困、碳排放、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是近年中国能源地理学研究的热点。(3)从能源流动、能源效率、能源消费、能源地缘政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能源地理学研究热点演化过程。(4)最后从中国能源地理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双碳”目标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贫困与能源优化配置,国际能源贸易与能源地缘安全等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能源新政将推动新能源产业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彦菲 《发展研究》2009,(10):29-32
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被国际社会寄予带动经济复苏的厚望,同时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受此影响,中国也在加快能源产业战略转型的步伐,不断推出能源新政。当前我国能源政策的最大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加大结构调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将使我国能源结构产生重要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借鉴第一次能源革命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要改变煤炭原有单一的燃料功能,促进煤炭能源利用方式向"集约化、精细化、多元化、洁净化"的高碳工业低碳的内涵式高效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化石能源由主体能源向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协同可持续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