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昌 《财会学习》2015,(4):45-48
法律和伦理是一对衡量人们社会经济行为优劣的基本标准。法律是一种成文的制度性标准,而伦理更多地是指被社会所普遍认同的非成文的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经济中,伦理与法律相去甚远,伦理也不依赖于社会契约,而是与社会契约平分秋色。从表面上来看,尽管制度约束(constitutional constraints)和道德约束(moral constraints)在制约人们的行为上常常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实质上,不仅道德约束不能被制度约束所替代,而且任何制度规则和制度化本身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伦理之维。  相似文献   

2.
田晴 《财政研究》2012,(7):16-19
本文研究了生态经济学中稳态经济的问题。文章首先界定了"增长"与"发展"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区别。其次讨论了稳态经济三个标准的合理性问题,提出了实现稳态经济的操作办法。同时,作者从资源的稀缺性尤其是人们对使用者成本的忽视方面指出稳态经济实现的困难性。最后,作者陈述了稳态经济在道德伦理与社会公平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刘浏 《金卡工程》2010,14(2):108-108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的两个重要的社会调控体系,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在当今法治建设中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本文从法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希望在实践中真正使两者互补,更好的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相似文献   

4.
制度是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戒律、规章等的总和,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制度有关,道德本身是由一系列不成文的制度构成的,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提倡人伦关系和谐共存的文化思想,它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体现一定的文化传承性,并依附于人文现象而存在。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渗透将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促使企业以道德伦理为基础展开制度管理和文化建设,从而构筑可持续的成长优势,实现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企业可以通过:一、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优化,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二、以道德标准指标化等手段实行规范化道德管理等两个途径来实现人文精神在管理中的构建。由于人文精神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缺失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探讨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渗透和构建将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制度是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戒律、规章等的总和,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制度有关,道德本身是由一系列不成文的制度构成的,道德水平下降即意味着道德作为制度安排对人们的约束  相似文献   

7.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以及保证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经济伦理规范存在缺失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在廉政建设中重视从法制和道德两个层面来培育党政公职人员和市场主体认知、内化并遵守经济伦理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8.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善恶的标准问题,而“人性”在伦理学的视野中占据更为基础的地位。什么样的人性观,关注的是何种状态下的人性将直接决定整个伦理学的价值趋向。法律的人性化对于人性本身有着独特的看法,这种看法得到了法律伦理学的理论支持,在何种情况下法律要明文规定,又在何种情况下法律要明文禁止,法律自身只作出形式层面的规范解释,而法律伦理学则提供了深层的道德标准。法律不能脱离道德而存在,但是在现代法治理论的框架下,法律又必须在形式上与一切具体的伦理观念相脱离,法律伦理学解决了这个矛盾问题。显然,法律人性化是在法律的框架内探讨的,而权利本位则是现代法治的根本,法律人性化的伦理基础也必须从个人权利的角度加以探讨。“个人权利”不但是法律人性化的形式栽体.同时也是法律伦理学之独特道德标准的外在体现,因而个人权利是探讨法律人性化与法律伦理学的核心切入点,法律伦理学的人性观与道德自由的观念也将在个人权利的分析之中得以阐明。  相似文献   

9.
张淑娟 《金卡工程》2010,14(10):86-86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法学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法理学对于法律的界定,而且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也会经常面临法律与道德的取舍,进而直接影响到审判的结果。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难题,可以说自法律产生之时对这一问题就争论不休,总体上来说,有两种观点:法律以道德为基础和法律与道德是相互独立的两套行为规范。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梳理,形成对这一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认为更为合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刘培利 《金卡工程》2008,12(8):24-24
社会法与经济法同作为新兴的法律部门存在很多共性,两者都是法律社会化历史进程的产物,兼具公法属性与私法属性,是公私法融合的体现,两者都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追求社会公平和实质正义.但两者在调整对象、立法目的与宗旨、调整的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经济法侧重于从经济方面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社会法侧重于从社会福利方面对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维护.两者各有各的优势,将他们紧密结合,发挥其良性互动,使其作用互补,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从证券市场的实践过程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进行的是一场缺乏伦理规范的市场游戏。证券伦理规范陷入一种严重混乱的无续的状态;从证券市场的实践结果来看,有些经济学者只是追求经济单位自身利益最大化,没有伦理思考,这种思想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受到了严重挑战。甚至引发经济泡沫。引起金融危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证券伦理不仅涉及到个体行为,而且还关系到证券市场的核心问题即公平与效率,忽视证券伦理会导致市场的公信力下降。影响证券市场的高效运行和最佳配置。对证券市场而言,法律、道德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确立道德金规则的目的是寻求价值共识,提供解决价值冲突的道德思维方式,夯实各类制度的伦理价值基础。从税收伦理角度审视,诚信纳税是税收伦理的金规则。诚信纳税是各类纳税人的最普遍的一条价值共识原则,是解决税收领域价值冲突和制定各类税收政策法律的伦理基础。当诚信纳税伦理被培育成一种社会资本时,会提高社会纳税意识,降低税收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13.
王琳 《当代金融研究》2017,2017(2):91-106
由疑难案件所引发的关于道德立场与法律技术之关系的讨论,可以区分为"技术中立说"与"技术修饰说"两种立场。这两种立场都包含部分正确性:技术中立说强调法律价值的独立性和法律技术对法官道德判断的约束作用;而技术修饰说则正确地提醒我们关注法律实践的合理性。但两种学说也都存在重要缺陷:技术中立说忽视了法律技术适用上的争议性;而技术修饰说则消解了独立的法治价值的存在,使法律技术无法独立担当证立裁判结论的角色,却沦为对法官独断的道德立场的话语修饰。我们需要基于裁判何以能够拥有正当性的法哲学思考,对道德立场与法律技术之关系进行理论重构。重构之后的技术服务说不反对法官在裁判时进行道德判断,同时对法官如何进行道德判断提供了实质性的方法论指引与约束。  相似文献   

14.
各个国家对于财产保险受益人的规定不尽相同,学术界对此也存在着很大争议。随着我国财产保险新型险种的不断出现,实务中财产保险受益人的地位十分尴尬。社会稳定发展需要法律进行强制规范,但是单单只靠法律也无法完全实现,还需要伦理的自然约束。本文将从法律和伦理两个角度分析财产保险受益人存在的合理性,并支持财产保险应当采用受益人制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道家的“道德”是一个哲学范畴,儒家的“道德”是一个伦理范畴,法家的“道德”是一个法律范畴.西汉时期,道家的“道德”哲学理念逐渐被儒家和法家吸纳而成为社会伦理和法制的基本原则.从周敦颐到张载,从陆九渊到王阳明,中国“道德”概念完成了“本体论”—自然人性论的艰难历程,尤其是王守仁的“心物合一”理论将道器融为一体——从而使道与德融为一体.正是在心学的意义上,“道德”即“得道”.  相似文献   

16.
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与司法改革的共同要求。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存在培养目标不明、课程属性认知不足、课程内容设置单一等问题。通过"大学生法律援助"课程化,把"法律援助教学"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新路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7.
周荣华 《征信》2024,(5):13-21
信用规范具有道德、法律和信用管理等多种形态。信用管理中的信用规范可简称为信管信用或信管规范,它是与道德信用、法律信用相区别的信用规范的第三形态。信管信用伴随着信用关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是在与道德信用和法律信用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中协同发展的,具有现实必然性。在对信用行为的调节中,信管信用在调节范围、调节力量、评价取向、惩戒措施和责任属性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特征;信管信用还拥有自身的存在方式,拥有特定的类型划分,在各信用领域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信管信用的现实必然性、自身特征以及特定的存在方式是其得以成为信用规范独立形态的依据,也是信用学信用规范理论需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传统的“礼”文化 在文化意义上,礼是指以宗法为基础,包括政治制度规范宗教伦理规范,风俗习惯规范,个体道德和文明举止规范在内的规范体系。规范是约束人们行为社会力量,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宗教规范。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现象,从实现方式来看,它是介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之间。一方面,礼和法一样,  相似文献   

19.
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进退两难的道德困境,而陷入利益冲突的漩涡之中,难以进行道德判断并做出恰当的决策。本文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采用一种基于审计案例的确定问题测验(DIT)工具,首次实证调查和测试中国审计师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伦理决策的关系。研究发现,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较高的审计师,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能做出客观的职业判断。这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个体在做出道德或者不道德行为时,大体上会经历四个阶段:(1)伦理认知,即意识到决策情景中伦理问题的存在;(2)伦理判断,即从伦理道德上对特定行为做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判断;(3)伦理意图,即决策者主观上选择伦理还是非伦理的行为;(4)伦理行为,即实施意图,表现出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传统行政文化的创新实质是确立以"法治"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文化,实现向"法律至上意识""以法律制约权力"和"公民意识"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对作为行政文化重要内容的行政伦理建设以极大启示,如行政道德的法制化、公民监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