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民自组织发展呈现"内卷化"危机。其可细化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组织文化"内卷化";二是农民自组织制度"内卷化";三是农民自组织绩效"内卷化"。而农民自组织文化"内卷化"主因在于乡村文化"内卷化";农民自组织制度"内卷化"主因在于农民自组织自身的资源约束与其外部制度环境影响;农民自组织绩效"内卷化"主因在于农民自组织成员自组织意识和能力约束以及农民自组织内部制度不完善。超越农民自组织"内卷化"危机路径包括三方面:一是降低传统乡村文化"内卷化"的消极影响,创新农民自组织文化,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内卷化";二是转变农民自组织制度创新模式,超越农民自组织制度"内卷化";三是完善农民自组织内部制度,转变农民自组织治理结构,提升农民自组织成员间的信任度,完善农民自组织动力机制,超越农民自组织绩效"内卷化"。  相似文献   

3.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发达国家通过推行"剥夺"农民或"福利"农民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化,通过教育立法,明晰投入主体,完善职业农民教育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职业农民教学模式,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加大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与粮食经济观的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红  王广金 《农业经济》2004,(12):16-17
一、"谷贱伤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症结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只是存在的表面问题,而"农村真穷"源于"农民真穷","农民真苦"即就是"农民真穷"的重复,"农业真危险"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真穷"并且继续地相对贫穷下去。所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真穷"。"农民真穷"是因为"谷贱伤农","卖粮难"迫使农民开始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隐匿在"民工荒"背后的"农民荒"逐步被大家所重视。学者们开始研究这一现象,从农业效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地制度改革、职业农民的培养、提高农民职业的吸引力等角度提出对策来破解难题。但是笔者认为结合当前"三农"形势,这些建议略显粗略,不成体系。可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农民荒",从农村、农业、农民等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以"三农"发展的大背景来破解"谁来种地",解决"农民荒"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两型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而农民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意愿是实施"两型农业"的关键。本文利用农村实地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民采用"两型农业"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认为,农民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意愿主要受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农民人均收入、是否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农民获得"两型农业"的信息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促进农民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为进一步激励扎根农村基层、在"三农"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农民代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农业部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2月5日,首届"全国十佳农民"在京揭晓,天津市宝坻区民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秀霞等10位农民获此殊荣。以"全国十佳农民"为代表的新型农民,是农业生产领域的杰出代表,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典范,是农业  相似文献   

8.
赵赟 《中国农史》2012,(3):93-105
近代实业家张謇开启了苏北沿海"废灶兴垦"热潮。数十万的苏北农民到盐垦公司种棉花,从事的仍是农业生产,可称为"农民农",有别于"农民工"。"走脚田"则是当时垦户对公司土地的俗称。"走脚田"的路径受制于"农民农"的构成;"走脚田"的收益制约了"农民农"的规模;而"走脚田"的风险又导致了"农民农"的分化。因此,揭示"走脚田"与"农民农"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近代苏北沿海开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微笑."南京市正在实施的品牌工程"农民微笑工程"成效初现.据了解,南京力争在三年内建成涉农企业信用体系,基本建成"农资最放心消费城市",使农民对"农民微笑工程"的知晓率达90%以上,将投诉举报案件调处率和农民的满意率提高达100%,对涉农政策法规的公示率达100%,使农民对农业执法服务的满意度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农民荒"问题,迅速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则是应对"农民荒"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从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农民荒"背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职业教育培训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得出职业教育培训的创新发展新模式,从而为应对"农民荒"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农民权益的缺失与保障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涛 《农村经济》2008,(5):91-93
文章认为农民权益的缺失主要表现经济、政治和社会三方面,现实中的农民权<公民权,集中表现为农民的财产权和发展权,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民权益"的科学内涵;今后保护农民权益的总路径是彻底扭转农民"得<失"的状况,基本路径是"不取",根本路径是"多予".  相似文献   

12.
正陕西省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在严格坚持"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机制的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始终贯穿"三条主线"精准培育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坚持"三个环节"打造万名职业农民队伍,政策扶持创新"四方帮扶"支持职业农民创业发展。通过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探索和研究由普通农民—技术农民—产业农民—职业农民有效的培育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江苏农村经济》2014,(2):58-58
<正>在江苏省溧阳市西南苏皖交界处的社渚镇,农民们将镇农服中心主任黄志兵称作"财神"。多年来,黄志兵风里来、雨里去,跑遍全镇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用自已的一腔真情为农民服务,成了农民心中的"财神"。"农民难富,缺的是技术"。黄志兵心里最清楚。然而,面对留守在家的年老不识字的众多农民,学什么?怎么学?让黄志兵横竖作难。针对"大呼隆"技术培训,农民不愿来、不爱  相似文献   

14.
要闻专递     
<正>农业部"十二五"末农民教育培训覆盖所有乡村日前,农业部正式发布《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末农民教育培训将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  相似文献   

15.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充分彰显了乡村振兴中对农民的重视。被称为"中国农民代言人"的杜润生先生一生情寄三农、心系农民,在推动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认识、对西方农村社会发展的广泛了解、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尊重农民、发展农民"的思想,比如正确认识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共同体;重视农民"权利贫困",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注重农村调查研究,倾听农民的声音等。这些思想对于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坝组"农民议会"的推行,走出了一条增强农民自组织能力的路子。如何在新一轮的合村并村浪潮中保持"村民自治"不走样,是目前我国农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对此,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八百桥镇新光村赵坝组的农民用他们的"农民议会"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正>宜都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市。2013年,宜都市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机遇,发挥农广校办学优势,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大体系,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在宜都形成了"尊重职业农民"、"争当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成效明显。一、广泛宣传发动,优选培育对象随着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宜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问题日益凸显。农广校抢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和谐曾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从2006年起在全区开展"农民讲坛"活动。所谓"农民讲坛",就是农民主办、农民主讲、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一个宣传文化活动场所,是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重庆市37个区县为总样本,并根据其区位不同划分为"城中村""城郊"及"远郊"三个子样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地票制度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票制度总体上对农民财产性收入有显著提升作用;在分区位回归中发现,地票制度对"远郊"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升的效果优于"城郊"农民,但是对"城中村"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重复博弈"的视角,探讨在农民之间构建有效"重复博弈"机制对职业化农民培育和发展的积极意义。通过农业劳动力数据的变化,分析了我国职业化农民培育和发展对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需求,并提出了在我国农民之间构建有效"重复博弈"机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