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萍 《发展》2006,(3):56-58
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是提供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也是采取“城乡分治”供给的做法,导致在城乡不同的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和能力存在差别。城市公共产品几乎全部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则是缺位的,农民承担了一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造成农民负担过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有的高速经济增长得益于改革了的政府作为,改革政府的作为才能保证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后劲和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政府积极作为就是要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充分地利用起来服务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政府作为要积极实现从原来具体的经济目标转而为社会整体目标,要由直接致力于经济增长转而为提供社会产品、公共产品,为经济增长提供社会保证和服务,政府作为要确立和贯彻“公平”的原则,同时在政府职能向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职能转换的过程中,要做好衔接和过渡。  相似文献   

3.
《科学决策》2004,(3):59-60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陈克明最近在一次高层论坛中指出:我国所有的家电企业投资时都以城市消费为中心,产品设计、性能、结构均以迎合城市消费者为主,只有城市消费疲软时才会想起农村市场。要启动农村市场,产品就必须符合农民的“胃口”。不但要考虑农民对产品“物  相似文献   

4.
“新合疗”的西部效应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主体的目标差异,形成该制度建构过程中政府,医疗机构和农民的三方博弈,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十分注重农民的参与,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变“高”的参与率为“深”的参与度,使农民成为此项制度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5.
海兴县本着“政府要绿,农民要利”的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瞄准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林、以林养林、依法治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了绿化造林“五动”方针。  相似文献   

6.
"政府喊,产品没人管;政府抓,产品要积压;政府搞,产品没人要."从这些出自农民的顺品溜中不难发现,农民对政府指导产业结构的"逆反"心理日益增强,基层政府也经常在群众的"抵触"中产生热脸贴了冷屁股的委屈感,他们费尽心思,但农民硬是不买账,以致出现一些"官逼民富"的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7.
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祖善省长2004年4月30日在省发改委《关于2004全国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有关情况的汇报》上批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突出农村社会事业,这是短中之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有投入不足问题,更要解决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要创新观念,改政府包办为政府花钱买公共产品,结合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根据吕省长批示要求,省发改委专门组织课题组,深入县、乡镇、村开展实地调研,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参考大量研究材料,形成了《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报告,提出浙江在全国率先构建“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极具参考价值。本刊将分两期编发此报告,现在刊登的是报告的第一至第四部分。[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改变农民意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辽宁经济》2005,(5):26-27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已将“三农”问题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农民是农村、农业之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改变农民旧的意识观念,以现代的意识观念引导农民的思想、行动,使其意识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业本”。农业是悠久而又现代化的产业,因此,农业增长既是老话题,也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4年主要任务时说,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做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相似文献   

10.
为农民自主就业和创业创造体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增收出现了增幅下滑的趋势,“农民增收难”已经成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难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当然要依靠“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但现在,“多予”固然还应进一步加大,但加大的余地终究有限:“少取”在废除农业税之后,差不多变成了“不取”:现在看来“放活”上还有很大的着力空间。如果能把妨碍农民自主就业和创业的体制弊端铲除,那么,进城也好,在乡也好,无论是做个小买卖,打个小短工,还是去工厂、工地挣点力气钱,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圆自己的“致富梦”。其实,每一个农民身上都蕴藏着创造生产力的激情,问题是政府和社会要“放水养鱼”,要真正“放活”。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要有财政支持,但决非是要政府大包大揽,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起撬动大量社会奖金的杠杆作用,农民才是建设主体,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三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沛英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论点,值得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决策中予以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农民的“盼”和“怕”徐佑云与农民群众促膝谈心,听到不少农民对政府如何抓农村工作,有六“盼”和六“怕”。一、盼望政府真正为农民服务。按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农民发展种、养、加,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怕政府运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推行种植计划。1992年某县政府为...  相似文献   

13.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有9亿农民,农村地域辽阔,财政支农力度加大虽然是近年来“三农”工作的一大亮点,但目前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依靠政府大包大揽不符合实际,而必须坚持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尹呐  张克俊  郭祥 《改革》2023,(7):145-155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以保障股东利益和农民权利为逻辑起点,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功能发挥,持续优化组织治理机制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现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实践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其经验启示是:推动政经分离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集体经济发展中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民治理主体地位确立要考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应强化农民治理主体地位,完善农民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分离基层组织职能,更好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重构市场化的组织治理机制,防止“内部人控制”;优化基层政府职责,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期推介     
《老区建设》2009,(6):1-1
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充分显示了政府对农村信贷融资问题的关注。小额信贷通过不同方式向农民提供贷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资金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韩伟集团董事长韩伟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要求,使我深受鼓舞,“两会”结束后,我要到贫困山区与当地农民组成新型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利益均等的共同体开展合作经营,让参与合作的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7.
保靖县是国家扶持的贫困县。为了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我们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为民办实事活动。为了抓落实,我到梅花乡进行了调查。梅花乡党委、政府把实践“三个代表”作为全乡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组织全乡42名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四民心”工程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一、听民声,塑造形象聚人心要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了解农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自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以来,梅花乡党委、政府“四招”并用,了解群众疾苦,虚心听取群众…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农民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着眼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19.
倪羌莉 《乡镇经济》2008,24(3):120-123
从目前各地农民集居建设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两大难点:土地与资金。而如何解决好这两大难点,有序推进集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文章的分析看,农民集居建设不仅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还具备公共产品的特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完全通过市场化的模式或由农民自行建设一般是不可行的,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而针对建房用地与资金两大因素的区别,地方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施政方式。建房用地获取要以政府为导向,而资金筹集需要政府引导以及发挥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下山转移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据对奉化山区农村的调研,如今留在山上的农民,就其绝大部分而言不是不想搬,而是“搬不动”。已下上的农民也存在“住不下”等等问题。因此,要使山民下山转移步伐加快,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需要再加大,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山区农民搬不动、住不下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