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商》2016,(13)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兴趣。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及梳理总结,以进一步获得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综合开发越来越受制于资本的约束,异地转移也越来越需要资本的投入。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移,必须通过改革,扩大农村资本供应。  相似文献   

5.
目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综合开发越来越受制于资本的约束,异地转移也越来越需要资本的投入.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移,必须通过改革,扩大农村资本供应.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从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转变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的国家。该文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回顾,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转型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问题,并对其中对劳动力回流这样一种特殊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着农业改革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仅只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关系到我国能否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据此,通过分析咸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找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如何有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方法。文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整亨,促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商》2015,(37)
近几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非常明显,实际上这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但是转移的时间和速度并不会自然进行,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通过农村教育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向非祆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本文通过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对矛盾引出论题,总结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建设关系面临的困境.从而做出了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娜 《商》2013,(8):210-21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河南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村劳动力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方式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两种转移模式的互动特征、内外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两种转移模式呈明显的轮替关系,转移模式失衡和被动调整是改革开放后一阶段收入分配效应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或支配着其他制约因素。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一定程度克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阻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的主导要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调整:成因和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方式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两种转移模式的互动特征、内外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两种转移模式呈明显的轮替关系,转移模式失衡和被动调整是改革开放后一阶段收入分配效应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林 《商业研究》2006,(24):130-132
传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重视不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已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体制因素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各级政府要承担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优先保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湖北省A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广泛存在,对该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结果,有力地支持了上述观点,同时也表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政府应该成立专门部门,着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从而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17.
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域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所在村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地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大粮食主产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地域,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粮食主产区应该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当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尤其是保证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在当地实现非农就业;粮食主产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规模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运用修正后的斯亚斯坦德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从而得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以及农村劳动力个人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促进河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瞿余 《消费导刊》2014,(7):144-14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论述了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