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范围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交易事项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商誉的初始确认;二是同时具有不是企业合并交易,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特征的交易中产生的资产或负债;  相似文献   

2.
会计经历了其重心从资产负债观到收入费用观、再到资产负债观的转换过程。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指出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则是关键所在。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暂时性差异也分为两种形式: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按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利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负债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应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关注其自身的折旧方法的选择,因为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纳税效果。因此,很多企业在创立的初期选择加速折旧法来进行资产的折旧,认为这样可以适当降低当期的应交所得税,帮助企业渡过起初资金缺乏的难关。近来两年,随着新准则对所得税计算方法的修改,确认了新的资产、负债计税基础,并增加了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等相关概念。文章对在新准则下原来的加速折旧法是否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确认与计量的变化1、内容解析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文件的规定,企业在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上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Balance sheet approach),而非旧准则中的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该方法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及惯例的尊崇,它通过比较以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所确定的资产、负债科目余额,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加以确认,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所产生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5.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接轨,是从原来的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从所得税核算的角度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体现了会计核算原则中的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是会计核算制度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王敏 《中国经贸》2011,(18):226-227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企业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所得税性质,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对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与债务法、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比较与分析.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下的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1日,我国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施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中"所得税"的核心是重视资产负债表要素,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计算上,先根据期末暂时性差异计算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应有余额,进而确定本期要调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金额,然后根据本期应交所得税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下面,做一下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暂时性差额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未资产、负债的影响?并将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而利润表债务法将时间性差额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递延税款。  相似文献   

9.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要确定所得税费用,必需掌握影响暂时性差异的项目。  相似文献   

10.
企业按照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暂时性差异项目进行核算时,所涉及到的两种暂时性差异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还应相应地调整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商誉等项目.递延所得税的相关内容在理解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进一步加强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范了企业在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方面的行为要求。学习时必须掌握其相关要点,才能领会精神实质,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对其内容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掌握该准则的几个要点:第一,确认资产与负债的计税基础是关键的第一步;第二,递延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第三,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核算。  相似文献   

12.
王芝莉 《中国经贸》2012,(14):244-244
企业会计核算中渗透着税务核算,税务核算中包含着会计核算。现行企业会计中核算涉税业务的主要会计科目有“营业税金及附加”、“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收入”、“其他应收款一应收出口退税款”等科目。  相似文献   

13.
娄娟 《魅力中国》2010,(5):80-81
按照新旧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衔接相关规定,原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的企业,首次执行日应先调整有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然后计算确定计税基础,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同时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实际执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所得税准则)时,其最大的难点是分项确认因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规定不同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笔者通过对比新旧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辉 《中国集体经济》2009,(1S):138-138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企业财务状况的立场出发,针对企业会计所得和所得税法标准确认的应纳税所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及其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一项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文章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本质、运用、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要确定所得税费用,必需掌握影响暂时性差异的项目.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过几份以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价值的评估报告,发现有的资产评估师对递延所得税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下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和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理解,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李仁献 《魅力中国》2009,(36):33-34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所得税费用。其理论基础是依据业主权益理论,从净资产的角度计算利润总额和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观认为,对企业收益的计量就是对业主权益的计量,资产增加与负债减少时就会产生收益,企业本期的利润总额主要  相似文献   

18.
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不含外商投资企业)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按非现金资产确定的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按确定的价值计算的未来应缴的所得税贷记“递延税款”科目,按确定的价值减去未来应缴所得税后的余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要正确做好受赠资产的会计及税务处理,以下两个问题必须明确:  相似文献   

19.
新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废止了应付税款法等我国现行会计实务所采用的方法,要求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较完全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贯彻了资产、负债的概念界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而且将会计与税法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对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所得税会计理论与实务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由于会计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导致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及所得税在报表中的列示等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