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选取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基于创新、创业路径的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直接促进包容性增长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提升包容性增长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效果更好,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与区域特征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金融包容性从一个金融产业发展的理论性理念,提升为一个学术界主流一致认同的长期发展战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作为ICT与金融业结合的创新模式迅速崛起,推动了金融包容性。本研究针对这样的背景,聚焦ICT推动金融包容性这个议题,分析了ICT对金融包容性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推动作用机理。并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深圳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9~2009年年度数据,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相关比率与深圳人均实际经济增长存在明显葛兰杰因果关系;人均实际经济增长对金融相关比率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金融储蓄结构和金融中介效率分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葛兰杰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因此,要深化深圳金融业发展,应该提高金融业资金配置效率以及促进金融发展由"供给主导"向"需求遵从"转变。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创新已成为全球反贫困领域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包容性创新旨在创造新的经济机会,以确保社会底层人员能够均等地获得这些机会,从而实现包容性增长创新。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基础设施,应充分加强互联网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多元化网络扶贫方式包括农村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乡村旅游"、网络医疗、网络教育、网络公益等。贫困人群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教育、医疗、文化、金融等社会资源,获得公平参与市场和创新的机会,进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收入水平,最终走出贫困。  相似文献   

5.
金融包容和金融稳定:当前的政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所谓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这个概念与这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十分吻合的。本期发表的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的这篇文章,对金融包容政策进行了研究,指出金融包容致力于将贫困人群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金融包容性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收入。本文对全球范围内金融包容措施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成功的金融包容措施应遵循的原则。作者认为金融包容有利于提高金融的稳定性而非相反,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更应积极倡导金融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中,节约交易费用(首先是信息费用)就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所以面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大力发展通信服务业以降低信息成本就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电信业务量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电信业务量与GDP增长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电信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拉升和促进作用。同时对电信业务量的影响因素也作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电信服务价格水平、移动电话用户的数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互联网接入用户的数量、和通信工具的相对价格对我国电信业务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互联网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以互联网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衡量的互联网发展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分地区研究表明,由于区域间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差异,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因此,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创建安全、高效的网络消费环境,推进互联网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鉴于BRIC国家拥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提升金融系统的可及性对改善收入不平等状况、减少贫困具有重要的意义。金砖国家是否实现这些目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BRIC国家为例,实证考察了2004年到2017年期间金融包容性对收入不平等、贫困和存款增长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包容性能有效降低收入不平等,但失业率、转移支付、出口和经济增长都会导致收入不平等加剧。此外,包容性财富并不能改善贫困发生率。但高等教育入学率、出口和人均GDP增长都能有效改善贫困。最后,经验证据表明,人均GDP增长能有效提升存款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评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家庭金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提高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并且对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更为明显,可见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对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有一定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增收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家庭的收入,通过"教育效应"来提高家庭的金融素养,从而实现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论述普惠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基础上,分析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关系,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不必然画等号,并建议改进和完善普惠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时代促进普惠金融、提高金融体系包容性的关键载体,普惠金融是包容性增长模式下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目标,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普惠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和发展普惠金融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提出的两项重要战略任务。首先看普惠金融的概念。2005年。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科技金融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衡量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科技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科技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全国及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对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同时,人力资本与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为促进科技金融在区域间协调发展与提高国家经济增长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2013农村移动支付论坛指出,“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兴未艾,为创造性地丰富包容性金融体系、实现农村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手段”。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移动支付能够弥补金融空白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不足,向低收入人群提供可以负担的现代金融服务,有助于缓解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服务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有助于消除城乡金融不平等的现象,促进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本文从农村地区资源禀赋和农村支付服务体制发育程度,即包容性增长视角出发,对吉林地区农村移动支付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以探寻优化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如果不考虑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以全国样本进行回归,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果不能确定;分样本考察显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相反,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将技术创新作为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变量考察,则金融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效果显著,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效果在东部地区尤为突出。可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作为媒介变量来间接实现;不考虑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直接利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进行回归,会弱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传统银行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已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整理得到的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东部地区和农村金融规模大的地区,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减弱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不但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还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和效率。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效率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目前研究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包容性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结果显示:包容性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与东部地区相比,这一提升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集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推动实体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水平较高,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亦较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集聚水平则相对不高,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强.此外,以技术创新作为门限变量可以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且各地区的这种非线性关系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我国要通过金融集聚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就必须强化区域间的金融合作,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现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绿色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显示:金融集聚及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且金融集聚增强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开放水平、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致使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78~2014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依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省市划分区域的统计口径进行划分,采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从我国整体而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各地区之间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其中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西部的贡献水平依次递减。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我国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缩小,建立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机制,使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内蒙古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是经济增速在短期内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正向影响,但长期看仍然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增长。二是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小,但是从长期看,对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省际季度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从经济增长角度揭示互联网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区间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已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不良影响。但在滞后一期后,互联网金融发展和货币政策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显著为正,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据此,本文认为新时期货币政策应继续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此外,消费水平、投资水平和财政政策及其滞后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显著为正。需要注意的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当期和滞后一期后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