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的流动性,反映在资金的导入,管理使用和退出三个环节上。从循环的角度看,退出环节尤为重要,但往往被忽视,导致许多项目资金有去无回,扶贫绩效低下。建立农村政策金融扶贫资金的退出机制,关键在于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加强立法,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的预算制度;2,建立委托-代理责任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3,组建扶贫创业基金,试行农村“创业”融资市场。  相似文献   

2.
我国县域范围内已经形成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但由于农村信用社效益欠佳、农业银行大幅收缩、政策性银行业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等原因,使县城资金供求矛盾突出。改革的措施是.在金融体制内.正规金融机构改革与体制创新并重,非正规金融规范与发展并举:在金融体制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明确财政支持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资金互助社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村多样化资金需求,促进农民消费、投资、应对风险以及发挥扶贫功能上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探讨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与金融效率、金融稳定、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营模式,旨在找到一条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资金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改革应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健全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新农村和大力促进"三农"发展的背景下,各有关金融机构都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业务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业务、信贷扶贫等加大了扶持力度并调整了政策方式.然而,当前农村资金供需的总量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相当困难,征信体系建设仍需深入与扩展,小额贷款管理有待改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待突破,公共政策体系有待形成并需加强力度,担保与风险对抗制度的亟待建立,既要鼓励新金融机构的进入又要严格审批.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由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对资金、信贷和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精准扶贫承担了更加重要的任务。为此,中国政府构建了金融扶贫精准对接的政策体系和农村金融扶贫组织体系,涵盖国开行、农发行等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农行和邮储银行等大型商业金融,以及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小微商业金融。各金融扶贫主体创新推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保险产品与服务,并探索实施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投融资渠道。中国金融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提供了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7.
商业保险支持农村扶贫开发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险机制在支持农村扶贫开发中具有独特优势:可成倍放大扶贫资金效用,提高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调节利益分配关系,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保险业可从做好基础扶贫工作、参与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参与贫困地区综合开发等方面在支持农村扶贫开发事业。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当前农村挟贫面临的难度与问题依然很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农村扶贫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思路应是:扶贫对象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移,由注重解决生存贫困向注重解决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转移,坚持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坚持增加扶贫资金与提高扶贫资金效果相结合,坚持就地扶贫与并地移民扶贫相结合,坚持救济性扶贫、开发性扶贫和知识性扶贫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扶贫资金的配置与管理,分析了我国政府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绩效,指出,要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必须优化扶贫资金的投入结构、合理确定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模式、减少周转环节、降低资金渗漏、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尽快调整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使其更好地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现状的基础上,为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