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计划经济起源于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时期的“战时经济”环境;中国共产党执政早期计划经济的快速形成也与当时的“战时经济”条件直接相关;1957—1978年,中国计划经济在挫折中开展了循环式“行政性分权”。1979—2002年,中国经济转轨在“有限经济性分权”逻辑下渐进式展开;政府角色先后呈现为“放权的强力型政府”与“放权的自律型政府”。20多年的经济转轨,组织逻辑一步步凸显出“有限政府”的组织理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现实依据,其形成经历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在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之后,随即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但主要还是在摸索中前进。“只争朝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体制日益僵化。到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与缓和,中国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略。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随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规模发生质变上了台阶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经济惯性论与中国改革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资产函数基础上推导的经济惯性理论,解释了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国家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惯性较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战略,适应了中国国情。与俄罗斯采取的激进式"休克疗法"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改革的成本小,收益高。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呼唤经济英雄的时代。计划经济时代是一个没有经济英雄的时代,那是个只需要政治英雄,而不需要经济英雄的时代。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那漫长的几十年间,中国何曾有过“经济英雄”?连这个概念部不会有。也许,二十多年对中国不算太漫长,可饥寒交迫的短缺经济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过渡经济与中国的渐近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的论述,指出了社会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性;同时得出渐近式改革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时期从事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方法以及解放初期的市场大波动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和形成的路径,认为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而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照搬苏联论"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经济体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五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理论在农业经济体制观方面,就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等问题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观。这是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理论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8.
根据马克思关于消费结构形成的观点,对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种经济体制下,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居民消费结构的形成进行了相关分析,从中得出了促进与当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居民消费结构形成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分析与度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令人欣慰的60%的水平,成就是巨大的,但市场发育不均衡,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目标模式还有不少距离。本文在提示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基础上,对其市场化程度作了计量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中国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发生剧变的转型社会。高等教育如何与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各行业市场供不应求的需求矛盾逐渐被供过于求的需求矛盾所替代。本文以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为视点,试剖析了基于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与平台下的深度营销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媒体经济的现代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体经济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市场内涵、运行轨迹、运作模式以及未来走向。中国媒体产业在完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之后,中国现代媒体经济走向世界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制度在经济绩效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央计划经济的绩效与市场经济的绩效有显著性的差异,产权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是决定不同经济体系经济绩效差异最为重要的因素。制度是经济体中经济个体博弈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比中央计划经济提供了更强的激励.从而更有效地减轻了道德风险带来的效率损失,所以从消费者福利来看,市场经济比中央计划经济更有效。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是从产出还是从消费者的福利来看,市场经济都比中央计划经济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一、唯物方法论:毛泽东反思计划经济我国实现计划经济4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我国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已经经历了十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期间,在头五个五年计划里,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最终卖给谁,如何分配,都由国家一手决定,企业没有自主性,经济上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存在着投入多产出少等效益不高、市场供应紧张、商品品种单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等问题。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身所固有的统得过死,信息滞障,活力不强等弊端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使所有者缺位、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底、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尤其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之后,计划统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死,指令性计划管理不断加强,原有的间接计划逐渐消失,且计划多变,相互脱节,更强化了这一体制的负面效应。毛泽东通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开始对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进行哲学反思。“一五”计划期间,为了适应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我国制定...  相似文献   

15.
<正>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的共识。但是,从这一点出发,可以不可以作出如下推导?这就是,既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这两种手段都可以加以运用,那么,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是计划经济的体制,我们只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加入市场调节的因素,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就可以了,而无须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无须建立市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经济展望 中国经济是两个引擎推动着发展的,一个是"计划经济"的引擎,另一个是市场经济的引擎.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品牌的战略定位及其影响要素的理性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言武汉曾经是计划经济时代重要的工业中心和科教基地,然而,在中国的几次大发展中,武汉与机遇都擦身而过,使武汉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光辉的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2008年,即改革的后16年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用渐进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效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对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产物。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毛泽东计划经济思想的形成原因、毛泽东计划经济思想的内涵与本质、毛泽东计划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毛泽东计划经济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对当代的启示四个方面。在述评学术界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界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范畴出发,指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制度和反映社会经济总体特征,它们是性质根本不同的范畴,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则是“中性”概念;然后通过论述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与产品经济社会主义的区别,进而阐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必须而且能够结合,以及结合的形式和表现;最后说明社会主义商品运行机制的表述,为什么要使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一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