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两个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探讨长江文化与水上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产业融合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以安庆市为例,对该区域长江文化与水上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乔丽 《改革与战略》2015,(3):144-146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切实促进了我国文化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探究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符合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南宁市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发展均进入重要战略转型提升时期,只有真正尊重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主动的姿态、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才能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俊  刘建徽 《改革与战略》2011,27(5):123-126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两者的互动发展具有必要性。文章通过世界各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案例的系统思考和梳理,归纳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产业融合的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雅砻"又称"雅砻河谷",雅拉香布雪山流域的总称,现今泛指山南地区.雅砻是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沉淀着几千年西藏历史文化,内涵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着神奇与独特的文化色彩,是争奇斗艳的藏民族文化白花圆中的一朵奇葩.山南作为西藏文明的发祥地,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促进山南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充分发挥雅砻历史文化的优势,将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地增强旅游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努力打造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地促进山南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俊霞 《开发研究》2012,(4):126-129
文化旅游不仅是在自然景区体验,而且是和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等紧密结合的特色文化体验。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和旅游的内在联系,发挥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依靠文化来增加旅游的品位和质量,对推动兰州文化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兰州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加速变革,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数字技术提升旅游产业效率,数字技术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数字技术推动旅游商业模式创新。现阶段,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城乡数字鸿沟依然较大、旅游领域数字孤岛现象较为突出、旅游数据安全有待加强、在线旅游平台监管亟待规范、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相关制度建设尚需健全等现实挑战。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大力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高度重视旅游数据安全,加强在线旅游平台监管,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科学把握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提出了新的要求。海西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自然景观原始神秘,多民族传  相似文献   

9.
文化旅游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其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有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包头--作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西部经济强市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由于包头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优越地理位置,具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因此,应以大旅游发展观为指导,搞好旅游规划的制定及实施,加快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合作,多元化推进旅游业发展,同时要注重开发特色旅游,切实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旅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创意旅游在国外是一个发展非常好的行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旅游业是现代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很多的新创意与基础设施相结合,由此我们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旅游产业类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文章根据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中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以及其发展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方旭 《改革与战略》2013,29(3):91-93
文化因旅游而繁荣,旅游因文化而精彩.文化作为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旅游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两个产业之间的发展有很大的交汇空间.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文章从阐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咸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向,提出了建立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建立人才保障机制等推动咸宁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扎实推进和现代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这也是旅游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趋势。兴国旅游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文化旅游的繁荣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产品的深度化、多元化,为传统旅游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空间,使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临沂市紧紧围绕"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水城商都、温泉养生"六大主题,不断优化产品体系,拓展客源市场,全市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临沂旅游业发展应积极实施"商文旅引领"战略,加快推动旅游与文化商贸融合发展,把旅游业尽快培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和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产业,努力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牡丹文化在洛阳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是洛阳城市形象的名片之一,牡丹文化旅游产业也是洛阳市旅游业核心产业之一。充分发挥洛阳牡丹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将牡丹文化进一步融入洛阳市未来全域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中,更加深入地将牡丹文化打造为洛阳标志性的国际旅游品牌,促进牡丹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从而进一步发挥牡丹文化资源对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泰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依托泰山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提升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景俊海 《西部大开发》2012,(10):104-105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展示文化内涵与魅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推动时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做大做强旅游业的重要思路与方向.旅游时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黑龙江省旅游深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挥黑龙江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必然路径,是黑龙江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是黑龙江文化旅游强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视角,进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大融合大发展,对于提升旅游业内涵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符合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桂、滇、黔三省区文化旅游创新发展虽已起步,但还处于较粗放的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创新意识不够。鉴于此,文章立足开放式创新的视觉下,结合桂、滇、黔三省区"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研究桂、滇、黔三省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都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作为西藏的特色支柱产业,旅游业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搞好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以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为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加强基础设置建设;实行区域联合发展战略;加强民营经济在旅游产业中的比例和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加大对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20.
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它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辽宁省旅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整体来说,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仍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