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使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日渐突出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却在制约着国有资产退出的进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障碍.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方法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笔者在此提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2.
徐新佳 《福建财会》2003,(11):40-41
党的十六大提出国有资产改革新思路.“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国有资产改革的大背景下,巨量的国有资产需要流动起来.大量的国有资本需要退出竞争性领域,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可能遇到许多财务会计问题.本就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珺 《现代企业》2005,(2):18-18,17
陕西省目前国有资产大约有1000多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近一半,但整体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活力。国有资产如何有序退出,是当前企业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有资本退出时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以保证国有资产能够安全退出,并有力促进改制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国家财政部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司副司长李春满近日在厦门指出,切实推进中小企业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关键是要消除误导中小企业改革取向的思想理论障碍。李春满说,当前,较有代表性的思想理论障碍主要有“三论”:一是“退出论”,主张国有经济统统退出竞争性领域,将国有经济局限在基础产业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二是“冰棍论”,认为国企走向衰落是必然的,要趁国企还好时快卖;三是“价值转换论”,认为出售国企只是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变为货币形态,全卖掉也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李春满指出,“退出论”的错误在于误解了中央提出的“抓大放小”…  相似文献   

6.
姜桂清  游伟平 《企业经济》2002,(12):34-35,52
一、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退出机制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条件 以市场为导向,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其中,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新形势,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和主要内容.由于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布局过宽,战线太长,大量资产分布在国有经济无需控制和难以发挥优势的行业和领域,而且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经营机制不活,效率低下,亏损面大,因此,实现国有经济从其无需控制和难以发挥优势的行业和领域中退出,是当前国有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工作重点.这不仅有利于集中财力和精力加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的改革和建设,提高国有经济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功能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盘活大量闲置低效的国有资产,并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让出市场空间.为了实现国有经济从其无需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及时顺利地退出,提高国有企业退出效果,降低退出成本,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7.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程序及决策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资产必须处于不断地流动之中,从现有的已经成熟的产业或企业中退出,投入关系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高新技术领域和空白经济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借助国有产权退出来招商引资,带来原有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我们设计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工作流程和决策依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金峰 《现代管理科学》2003,(11):100-101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公退民进,国有资产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改革过程中走向误区。在改革中,必须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前提,通过有效的内部资源整合,寻找合适的收购对象,要注意国有资本退出的途径,分析外部收购者的行为和收购方式,严格程序,稳步推进,促使国有资产成功退出。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期间,对国有企业中一些资产进行拍卖销售处理,很多民营资产通过收购国有资产进入了各个产业的竞争市场.该行为旨在提高国有资产的竞争力,同时使得国有资产退出某些竞争领域,避免国有资产从事无效率竞争的行业.从而更加有效的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减少对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歧视行为.在国有资产出售的过程中,由于国有产权出售主体的设计不太合理,产生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产生了"内部人控制"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同时增加了不必要的国有职工下岗失业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有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投资公司作为国有产权代表,以国有资本为营运对象,通过对生产经营企业的参股、控股及债权投资和适时退出等,发挥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放大政府投资主体投入资金的示范带动效应,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提升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形成完整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服务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结构调整的需要,国有资产需重组优化,数量巨大的国有资产需要转为民营或私有.在改善资源配置过程中,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在保证公平的同时实现效率的提高?拍卖是一种有效的机制,这一竞争机制应该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内部控制 确保国有资本安全退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有资本退出时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以保证国有资产能够安全退出,并有力促进改制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公立高校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作为公办高校,它不能像民办高校一样完全地按照市场运作来办学;另一方面,紧张的财政预算并不能满足公办高校的发展需要.从经济学原理看,高教只有通过市场供求的调节,才能使资源在生产和消费的自由进入退出选择中实现最佳配置,否则既损害了稀缺资源配置的规律,又违背了国有资产进入高教领域以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1月27日15时正.南昌.洪城大厦六楼会议室.当南昌市商委主任将手中的表决票投进票箱的一刹那,一个南昌市国企改革历史性的时刻就这样诞生了,南昌市国有资产规模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序幕由此拉开.  相似文献   

15.
一、明确市场竞价机制是退出国有资产的基本定价机制。在中小国有企业改制中,退出国有资产的成交价格基本上是以评估价值为基准的协商价格,大多没有经过市场竞价过程,国有资产的真正价值难以体现,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首先应明确市场竞价机制是中小国有企业退出国有资产的基本定价机制,同时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为市场竞价机制有效运转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有资拳退出时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以保证国有资产能够安全退出。井有力促进改制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从非主导产品,从无关国计民生行业的小企业退出是我国深化改革的一大趋势.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效益差、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国有小企业,进入退出通道已是势在必行.但这些企业终究还淌着国有资产的血脉,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是不会允许这些曾经为共和国作出历史贡献的企业在无奈的退出通道中被莫名其妙地非法瓜分.因此对进入退出通道的国有企业而言,提高国资流失风险的认识,落实防范国资流失的组织机构,加强核资清算工作,实施严格的监督控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向明 《财会通讯》2004,(11):66-66
一、明确市场竞价机制是退出国有资产的基本定价机制。在中小国有企业改制中,退出国有资产的成交价格基本上是以评估价值为基准的协商价格,大多没有经过市场竞价过程,国有资产的真正价值难以体现,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首先应明确市场竞价机制是中小国有企业退出国有资产的基本定价机制,同时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为市场竞价机制有效运转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探索、试点、推广及完善的路子。中央十五届四次会议确定了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进退战略,并基本明确了进退的领域,各省区也根据区域经济政策和当地的经济结构及比较优势确定进退领域和实施步骤,但关键是怎样解决国有资本进入资金“瓶颈”和退出通道问题,现实情况是想进入却没有实力,想退出又苦于渠道不畅。  相似文献   

20.
魏杰 《中国审计》2003,(12):74-76
虽然国有资产将退出经营领域,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例也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质及特殊地位,因而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仍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