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目前建筑结构的抗震防震设计相比以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刚性设计、延性建设计、控制设计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本文要讲述的分灾模式下的抗震设计,符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初始造价,还要考虑结构在破坏时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要尊重业主的要求.本文讲述了分灾模式下抗震设计的主要思想、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优化模型以及一个基于分灾模式下优化设计例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不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现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的反思.地震是我国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并且预见性特别低,因此,为了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切实提高现代建筑的抗震性能,做到以预防为主,切实从根本保证建筑的抗震性能,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本文着重探析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措施,以期能够对抗震建筑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结构工程师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其目标是希望使所设计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达到最佳,从而经济地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当工程结构遭受地震破坏,或由于结构设计与施工失误、建筑物使用功能变更与增层、老旧建筑设防标准过低、抗震规范条款变动等因素都必须对结构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大量既有建筑,特别是GBJ11-89抗震规范实施以前建造的建筑,均需要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因此,为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在研究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本文对预应力技术在加固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应用做了进一步探讨.在加固设计时,可以通过施加预应力改变结构的内力,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在加固施工时,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使得加固纵筋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
在最近几年来,地震一直都触动着人们的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财产损失,最重要的是人员的伤亡,为此对建筑工程中的抗震性能技术开始得到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发展,本文就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发展提高途径分析这个话题给予了阐述,首先就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发展的概况、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发展的现状等两个方面进行介绍,提出了提高建筑工程结构抗震等级、加强抗震墙低高度、完善建筑结构的设计、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五个途径,为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建筑墨守陈规的现象,提倡采用概念设计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师的创造性,推动结构设计的发展.所谓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力学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地质自然灾害,地震对于建筑构物结构的破坏和危害性极大,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环境下,为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施工时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犹为必要.本文针对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加强民用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进行了探究性阐述.  相似文献   

8.
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砖混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以上.砖混结构多采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蒸长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设计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1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1.1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针对底层框架砖房地震时遭受严重破坏的事实,对我国现行抗震规范的有关结构设计提出了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和布置,减少底层与第二层抗侧刚度差,选择有利抗震的建筑尺度,增强抗震构造措施等建议,以期提高这类房屋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砖混房屋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但由于砌体房屋胞浊材料的抗震巨能较差,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行内经常采用设计建筑布局,改变结构构造。房屋的抗震设计就应用而生,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使房屋在小震中不坏,中震中可修,大震中不倒。因此在建设工程时,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具备合理的抗震能力,工程的抗震设防、抗震设计强施工质量等各方面都必须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12.
《商》2015,(51)
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在一些典型建筑结构方面的应用,并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对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静力理论分析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动力理论阶段三个阶段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介绍了现代抗震设计方法,即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并与传统的抗震设计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其先进性和优点,其必将成为建筑抗震设计思想的核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是一种最为广泛的应用结构类型,对这类结构的建筑在抗震性能的设计中就更应该充分地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选取不同的地震波着手研究,在结构的反应差异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数据表明,在地震分析中应合理选择最接近实际场地情况的地震波。  相似文献   

15.
1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1.1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相似文献   

16.
建筑形式、基本材料、结构及构成决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所以在设计的早期阶段要认真做好这些项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钢结构建筑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相比,它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灾后易修复、基础造价低、材料可回收和再生、节能、省地、节水等优点.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筑,近年来,钢结构住宅已被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18.
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结构动力特性、动力安全性、防震抗震方面的分析,阐述了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防震抗震的几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警示之一,就是应当更加关注住宅安全问题,做好住宅安全工作就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住宅建设领域中的体现。住宅安全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定要提高住宅建筑抗击突发性灾害如破坏性地震的能力,提高地震活动区域中住宅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特别是学校、住宅等人口密度高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另外,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住宅建筑的日常安全问题,这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