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走入我们的视野。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而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参与规模和程度不但直接影响到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而且影响着民族的团结与稳定。目前,兰州市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其政治参与的状况不容乐观。因此,要解决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问题,不仅要从他们自身着手,更要从改革和创新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制度机制和拓展参与渠道着手。  相似文献   

3.
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建设,提升其文化生活水平,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业关注的焦点.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他们在推进城乡交流、乡村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却面临着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生活单调、享受和消费文化产品的能力与机会缺乏等问题.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让他们能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  相似文献   

4.
大连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文章基于对大连市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生存现状的研究,从制度障碍、定居成本障碍、自身观念障碍和素质障碍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所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住房问题却一直得不到保障,住房状况令人担忧。文章概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和特点,在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概念之后分析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存在的问题,从户籍制度、拓宽廉租房的供给渠道、制定相应的租房补贴制度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严峻的现实化问题.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存价值趋向和社会的接纳性考验着我们的政策制度.破除阻碍因素。让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的更有尊严,值得社会的忧思。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概述 “新生代农民”,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相似文献   

7.
李晓阳 《特区经济》2010,(9):279-28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群体中的主力军。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于上一辈的困境。通过农民工"回流乡村"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存在自身障碍、组织障碍以及制度障碍等"三大障碍",而解决这些障碍的根本措施是发展乡土工业,繁荣乡镇经济,促进乡镇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慧萍 《魅力中国》2014,(24):49-49
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就业技能作为关键驱动因素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为适应新型城镇化新型建设的产业工人,就业技能高低关系到其自身职业发展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发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缺乏现状,本文建议个人、企业、政府等多元化主体方面,能够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主体。而在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在成长壮大,并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这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文章试图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由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产生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尊重和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融城的诉求与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玉丽 《特区经济》2010,(9):299-300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绝对数量的膨胀和组成结构的变化,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市已引起了中央的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本文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城的诉求和障碍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共同努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较高的政治认知和强烈的维权意识,更愿意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义重大。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却面临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障碍、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主体因素先天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制约因素。为此,可以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大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等举措来克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户籍制度等条件限制,其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况。2010年中央明确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新生代农民工的根本出路是市民化,本文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行SWOT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就业还存在竞争力不足、就业信息渠道有限、就业起点与自身理想差距较大、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必须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权为指导,通过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就业培训机制、拓宽就业信息渠道等措施,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问题,提高劳动力水平,促进经济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他们普遍都处于婚恋的关键时期,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和行为却存在着种种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幸福感。文章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助推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劳动大军,民营企业的管理越来越困难,尤其新生代农民工的忠诚度问题更加严重,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日益缺失。基于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忠诚度比较低,只有70分(百分制)。企业管理者要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和他们的困境,在以人为本思想、晋升制度、沟通机制、诚信合作、员工发展和非正式组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为本 关爱新生代农民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后农民工,也称新生代农民工正大量地流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文章主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和父辈农民工相比较而具有的新特征,同时指出他们在城市发展中正面临的问题。最后,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从制度、法律、教育、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其关爱。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与小城镇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依据现实国情,针对他们的实际困难,实施小城镇战略,让具备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小城镇安居乐业,才是最现实和科学的选择。为此,应积极发展城镇经济、畅通融资渠道、改革管理体制,努力将小城镇打造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相似文献   

18.
王威 《中国经贸》2014,(23):106-107
作为目前我国农民工大军中的主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助推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是民营企业立足的根本。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日益缺失,员工忠诚度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正常发展。本文以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为例,在研究调查及实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及员工忠诚度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忠诚度现状及企业忠诚度管理的现状。针对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员工忠诚度低下的现状及忠诚度管理的困境,从理念层和制度层的角度出发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忠诚度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的方法,对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消费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标识;手机功能多元化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需求。但是,通过他们的手机媒体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行为与城市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加大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升技能水平,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却遭受到制度、文化心理、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制约。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须重新建构关系网、参与社区活动、与城市居民通婚、建立自信和克服自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