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云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0,(10):46-49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1981年~2008年间农业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劳动力、政府财政支农、农业贷款、农机总动力以及化肥使用量等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农业投资、农机总动力和化肥使用量是促进中国农业增长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并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政府财政支农投资力度等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全球的能源消费大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要求下,正确认识能源安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出发,逐层递进的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指出了它们之间长短期关系波动情况,从而得出它们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单向因果关系。另外,中国的能源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安全方面,本文再运用灰色关联性分析指出石油安全的脆弱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这对于实现中国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产业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转型指标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与产业转型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关联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相互存在着联系和影响,而关于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日益重要.本文基于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动态竞争力的概念并测算了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的竞争力,然后利用产业集聚的概念测算了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四省的综合产业集聚度.运用灰色关联的理论,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并对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四省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关联度进行测算,得到江苏的产业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变化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江苏产业集聚与竞争力的关联度为0.827,大于广东、上海和浙江. 相似文献
6.
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从结构上规定并体现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对规划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鹿泉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鹿泉市经济发展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在经济运行中已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已不再起主导作用。建议鹿泉市今后应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深挖区域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使区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中国钢铁产业与中国钢铁产业能耗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了测算,实证了中国钢铁产业从能耗的角度来看是需要外资的,从而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引资政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9.
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平抑物价总水平的上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信息产业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使得中国技术进步的变化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0.
11.
选取1997年~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空间.采用灰色关联法对我国人力资本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从关联度来看,尤其是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度非常高。基于这一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总被引:84,自引:3,他引:84
在信息化进程中,出现了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产业融合。这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成为一种新的产业革命。产业融合导致了许多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出现;开辟了新市场,使更多的新参与者进入;增强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带来了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并派生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增值机会。因此,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随着产业融合在整个经济系统中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它将导致产业发展基础、产业之间关联、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的根本变化,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结构转换的新时期.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大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主导产业也不同,因而在不同阶段存在着结构的重大转换问题.这种结构转换的过程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古克鉴,2006).对于产业结构尚欠发达的中国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要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致力于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制定正确的产业升级策略,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河南省1998—2005年的R&D经费支出、科技人员投入和GDP数据为基础,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河南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1)河南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科技投入是引起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2)河南省要加强科技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不仅要关注R&D经费支出的增加,更要重视科技人员的投入。 相似文献
15.
张德常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0,(3):10-12
产业多样性与经济稳定的关系是经济理论者和区域经济决策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通常认为产业多样性有利于区域经济稳定,但是相关证据缺乏说服力,仍然存在大量争议。文章立足于产业多样性概念的演变,分析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稳定之间关系的不同论点,并归纳总结现有研究的缺陷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首先测算了我国8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述了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然后,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溢出效应总体上还比较弱;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其溢出效应大部分为内部相互吸收;中部区域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较紧密,获得的溢出效应最大;西部地区内部区域间经济联系弱,对沿海地区产品依赖大,外溢较大,受溢很小;东北区域则相对封闭,外溢和受溢效应都很小.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则是衡量地区发展状态的代表性指标, 良好的区域发展状态应表现为二者在空间上的重合, 而重心的时空演变过程也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 为探究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经济与人口发展的协同程度, 本文从重心法出发, 计算并分析了199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随后,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了三次产业重心与经济和人口重心的关联度, 以分析三次产业对我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迁移的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 199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人口重心的东北方向,2013 年以来, 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均快速向西南方向迁移, 经济重心的迁移速度大于人口重心; 二者的距离由 1993 年的 179.2千米缩小至2016 年的173.6 千米,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态渐趋协调。 三次产业中, 第一产业重心与经济和人口重心的经度关联度均最高, 而二三产业则是造成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第三产业成为造成我国南北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决定正确判断和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全国和30个省域碳排放与不同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从省域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是导致大多数省域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碳排放与能源价格灰色综合关联度都较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形势不同,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不同,不能采取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节能减排政策。最后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碳减排策略,据此提出针对不同区域特征的低碳对策和建议,以期望能够合理控制影响因素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深入研究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增长中的规律性现象.着重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关于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思想;概括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本文对于认识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规律,对于加深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