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南一月     
《开放潮》2004,(4)
福建谋求“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卢展工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这个信息表明,在近些年与周边省份竞争力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亚经济的依存关系,以及东亚一体化发展对福建外贸增长的作用及长短期影响,研究福建融入东亚经济体系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福建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实证数据和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3.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启动和推进,无疑将加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协作,并产生和发挥重大的经济社会效应.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快对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加强海西现代化经济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一、科技创新是福建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福建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省际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再次提上重要日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跨界的九大经济区域和九大都市区域,以成渝大都市区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区,则是经济联系紧密,联合协作,共同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重庆市加强与周边省市区域联合与协作的战略重  相似文献   

6.
推进闽台经济合作增强“海西”建设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华 《开放潮》2005,(2):82-83
2004年初,卢展工书记即在省“两会”上正式提出“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发展新目标。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福建要建设对外开放、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两岸经济合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意义 构建涵盖台湾、福建、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中东部地区的“海峡经济区”,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海峡经济区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以两岸经济一体化为共同愿景,可为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内地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圈,科学合理地推动“海峡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合作,进一步拓展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本刊上期,笔者就“CEPA与福建先机”问题作了回应。一个月过去了,最近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态势,又迫使福建需要进一步思考和作出回应。 一是继8月广东黄继华省长率团到港与行政长官董建华等特区官员举行粤港联席会议,商定粤港经济合作和努力将华南地区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之后,10月下旬,上海韩正市长同样率领庞大代  相似文献   

9.
袁利勇 《老区建设》2008,(24):12-13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发展福建经济的新战略。本文以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为主线,阐述了与福建乃至全国的改革开发历程相联系的福建省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从发展角度了解福建改革开发的发展历程,对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初,卢展工书记即在省"两会"上正式提出"努 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的战略发展新目标。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 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从区 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福建要建设对外开放、全面繁荣的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两岸经济合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山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增强山区经济发展后劲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在阐述福建山区水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福建山区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进一步加快山区水利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以期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山海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城镇人口民族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和政府应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思想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坚如磐石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基石,加快城镇周边经济发展,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物质基础,加强城镇民族工作机关建设,建立城镇民族工作协调管理机制,完善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机制,大力发展四川区域经济,建立川南长江新干线经济区,成都、 邛崃、 雅安、 康定川藏经济区,成都、 绵阳、 广元经济区,成都、 资阳、 隆昌、 泸州新茶马古道经济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党和政府领导权、 主导权,正确引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向等措施,来解决新形势下四川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一步发展,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3.
冀东经济区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地理区域,是河北省全力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文章主要从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对冀东经济区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加强冀东经济区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依据,分析了制约海陆互动的障碍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临港产业集聚、完善海陆交通体系、建立港腹联盟、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海陆循环经济和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羲 《中国城市经济》2010,(5):222-222,220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国家和各省均出台积极的刺激经济政策,依靠内需增长实现促发展的目标。福建作为沿海开放省份,外经贸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对扩大内需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福建省要致力于转变思路,创新举措,以外经贸的快速发展带动内需持续增长,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吴能远 《亚太经济》2006,(5):114-116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有其深刻的产生背景与内涵。其目标是充分发挥福建地理区住优势,加速海峡两岸经济整合,最终促成海峡经济区的建立,使海峡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成为台湾布局两岸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枢纽或中介地。  相似文献   

16.
中原经济区建设空间布局确定为"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而"对接周边"的关键是如何实现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目前,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主要受利益主体、区位交通、联动体系等因素制约。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加强政府层面协作、整合区域基础资源以及促进产业聚集等措施,是实现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历经两年多努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终于迎来了政策机遇。10月7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意味着这一区域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此次推出的中原经济区一大特点就是"大",不仅包含河南全部,还会捎上周边兄弟省份的一些地市,最终有望形成一个覆盖1.7亿人口的"大区"。河南谋求将自身区域  相似文献   

18.
黄润斌 《改革与战略》2014,(1):75-78,96
广西新的战略支点的构建对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对构广西建新的战略支点具有强大的引领和带动功能。文章认为,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是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引领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北部湾经济区与周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打造以北部湾经济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成立17年以来,各成员市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联合与协作这一主题,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发展、共创繁荣”的原则,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同舟共济,密切合作,与时俱进,区内协作不断加强,区域优势不断增长,打响了“中原”牌,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如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 中原经济区17年的发展证明,区域经济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区域经济合作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中原经济区经济稳定而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原经济区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呈现出“低效与高消耗”的特征。影响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发展中原经济区的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为:采取“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发展经济:利用中原经济区战略腹地效应,全面发展农业;探索“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基地”模式的路径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化学、生物科技、进行农业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农业结构来提升中原经济区农业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