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开辟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为进一步挖掘桂林作为历史化名城的深刻内涵,在追求佛教在桂林的发展简史的基础上,对历史遗留下的佛教资源进行了统计,并结合相关景点,提出开发桂林佛教化旅游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祥 《企业家天地》2010,(5):188-189
高丽末期朱子学的社会历史作用大致有如下几点:①努力挽救高丽朝的统治危机,缓和社会矛盾。②在哲学领域内,用朱子学的的客观唯心主义反对佛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③在宗教领域里,以客观唯心主义为理论武器,激烈驳倒和排斥佛教以及各种迷信思想,为树立朱子学的统治地位奠定思想基础。④这一时期的朱子学者反对佛教主观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宗教说教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少唯物辨证的无神论思想。⑤14世纪朝鲜朱子学作为社会改革派的理论武器,对社会历史和哲学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文定位于太原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城市,旨在分析如何利用、开发"太原终身学习网"已有资源,并有效整合其他社会资源,为太原市居民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丰富、完善、便捷的资源,最终服务于太原社区教育的终身化和普及化。  相似文献   

4.
弘一大师与近代人间佛教略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在人间佛教理念上有诸多契合点,两位大师在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方面也一向相互理解支持。还合作谱写了弘扬佛教的歌曲《三宝歌》,并一同从事佛教教育。两位大师的合作与实践对研究中国现代佛教理论、佛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判教是促成太虚佛学思想现代化的重要学术方法。太虚在时空上判佛教为“三期三系”,在教法上判佛教为“三级三宗”,在机宜上判佛教为“三依三趣”,以“人生佛教”最为契合当代众生的根机。太虚判教建构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现代教理思想体系,充满了对时代精神的自觉,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选择了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6.
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在人间佛教理念上有诸多契合点,两位大师在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方面也一向相互理解支持。还合作谱写了弘扬佛教的歌曲《三宝歌》,并一同从事佛教教育。两位大师的合作与实践对研究中国现代佛教理论、佛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唐社会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是唐代佛教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当时政治文化主导阶层与佛教之关系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述了中唐帝王和士大夫阶层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并认为上述关系奠定了后世政治文化主导阶层与佛教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人间佛教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宝贵的智慧结晶”。昌明法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践履“人间佛教”的佛法宗旨——“佛法为体,世学为用”,在佛教“出世”的基调上,给予佛教“入世”的转向。对“人间佛教”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在人间佛教建设的背景下。对昌明法师的佛学思想和实践做出研究,将对于当代人间佛教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发展上水平,需要城市学院在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形成太原城市学院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城市学院精神。太原城市学院是在冲破和战胜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太原旅游产业发展一直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旅游资源保护体系和管理体制都存在着不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旅游资源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旅游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威胁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依据旅游产业基础理论结合可持续发展原理学说,针对太原旅游资源现状,提出了发展太原旅游产业的三种模式,并从体制、投入、结构、市场等方面提出发展太原旅游产业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321年,印度月护王率军赶走马其顿军队,推翻难陀王朝.印度进入了历史上著名的孔雀王朝.到了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8-前232年),统一了除半岛南端外印度全境.孔雀王朝也到了鼎盛时期.阿育王笃信佛教,佛教也因此在印度兴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上云南傣族南传佛教寺院教育的优势和社会功能的考察,针对寺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诸多冲突问题,提出了其现代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乘大义章》是研究罗什与慧远佛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大乘大义章》显示出罗什与慧远在佛学思想上的差别,同时也反映出中印佛教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预示着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概括了太原文化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推行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发展理念,重点对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做了全面分析,希望能对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循环经济工作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6.
古代佛教的传入与我国哲学文化思想交互影响,促进经济繁荣;传教士时代东方物质文明、儒家思想西传,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中国近现代曲折式发展、交流、前进,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充分证明了只有交流才有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太原旅游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面临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太原市旅游发展状况、存在问题,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这对于促进太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金铜像在佛教造像史上晚于石刻、石雕类等其它材质的佛像,北魏后期逐渐兴盛。佛教由境外传入我国后,可分三类:汉地佛教、藏地佛教、以及南传佛教,反映到造像艺术上则为汉地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造像两种风貌。对这两种风格的金铜像造型艺术的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的是一国或一定地区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传承性,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是一种非再生性资源,对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深远。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太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的影响,无论在小说还是在散文中,都经常引用佛典展现“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的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可以说是川端文学的基调之一。因心灵受到现实震撼而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川端康成,把自己对佛教的独特感悟融合到文学作品之中,实现了文学与佛教的契合,发现并升华了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