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这一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效率依旧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的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减弱.进一步将全国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所在城市和相邻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技术经济》2015,(11):109-116
从理论上探讨了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外溢效应的外部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构建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福建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政策环境、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在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4个外部因素均能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其中政策环境和技术创新能力对金融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城镇化水平对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信息化水平对物流业外溢效应的增强作用最为显著。指出:当前应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以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对外开放程度作为门槛变量,探讨在不同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水平同国民经济发展效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能够产生稳健的外溢效用,其背后的渠道包括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供就业岗位、与工农业形成互动等方面.在服务业发挥外溢效应过程中,对外开放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而且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对服务业发挥外溢效应的调节功能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彭湘君  孙志军  王玲 《技术经济》2012,31(11):50-55,121
以重庆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及水平。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了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外溢效应的存在性,并重点分析了其产生渠道。最后指出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效果与预期不一致,往往受到要素禀赋约束而导致偏离。该文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制与约束条件,建立了以人地比例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并基于2004-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论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以资源禀赋为门槛的非线性效应;(2)随着人地比例扩大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呈现先负后正的"U"型特征;(3)不同地区门槛水平的分布呈异质性特征,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服务业纳入工业生产函数,构建了动态两部门模型,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并将其分解为技术外溢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进一步又采用了2003-2013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就技术外溢效应而言,整体上城市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具有正向技术外溢效应,中西部城市大于东部城市,中等规模城市大于大城市和小城市;就要素配置效应而言,整体上城市服务业发展具有负向要素配置效应,但大小城市均呈正向效应而中等规模城市则呈负向.最后,将服务业细分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东部城市生活性服务业技术外溢效应大于中西部城市,而生产性服务业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3)
文章以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具有负向作用;基于门槛效应可知这种负向作用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提升不断减弱;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分析表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通过促进城市化进程、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加剧了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阻碍作用,而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未江涛 《经济论坛》2014,(9):102-107
本文综合现有文献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因子与回归联合分析的方法,以天津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因子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多重因素影响,且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影响程度不同。回归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与市场开放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2000—2021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和世界银行的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整体不强,在报告国的空间份额也偏低;2021年国家贸易竞争力指数,在1.1%左右的国家,只有日本和德国;(2)报告国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报告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部分指标,通过示范效应、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产业链嵌入效应和市场压力效应,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空间格局产生显著正冲击;(3)报告国贸易开放度、报告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另一部分指标,通过技术竞争、市场竞争和劳动生产率的竞争,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产生显著负冲击。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对策如下:(1)通过开发技术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度,以及开发新的国际市场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空间。(2)通过提高基础技术研发能力和原始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兴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在降低生产企业运营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发展壮大,具备显著的信息外溢效应,且有利于为生产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逐步提升产业群体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坚持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方向,应注重生产性服务行业规模化发展导向,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文应用汉森的门槛模型,借助我国2006—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分别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二者协同产业不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均对碳排放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强—弱—强的特征,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单门槛效应,二者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初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最后从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城市、推行新型城镇化模式和发挥产业集聚碳减排效用三方面提出几条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3—2019年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碳排放强度下降;城市规模、低碳试点政策以及创新水平在这一影响中具有显著调节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文章结论为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对FDI流入在不同地区所引发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验证了FDI技术外溢效应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具有相当的差异性,并且证实了影响FDI技术外溢程度的"门槛效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确定了影响FDI技术外溢效应的若干因素,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状况以及地区经济结构四方面对引发积极技术外溢效应的"门槛"水平进行了具体的测算.  相似文献   

15.
张浩然 《财经研究》2015,41(5):67-77
文章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入手,基于2003-2012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取决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跨越了门槛的城市可以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及更好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匹配中提高效率,城市经济总量越大,集聚效益越显著;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在总体上并不显著,随经济体量的扩大呈现倒U形变化.此结果意味着不同等级的城市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需要鼓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应避免盲目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16.
高静  刘国光 《经济与管理》2011,25(10):76-80
信息壁垒的存在及高质量服务购买时的经验性特征,使跨国公司生产性服务业FDI在最初进入时往往会追随制造业。实证研究表明:除了制造业FDI,生产性服务业FDI往往和东道国制造业表现出很大的关联度;一国受教育程度、开放度等都是影响因素之一;东道国生产性服务业种类的上升会降低东道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代替实物投入生产运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关键所在。研究了当前产业区域转移背景下,影响湖南、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因素——城镇化水平、工业水平、开放度、市场化水平。通过建立自回归模型和对因素之间协调发展度的测量,发现城镇化和市场化对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工业发展没有充分带动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而开放程度和工业化在拉动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各因素对广东省的拉动幅度和作用速度均强于湖南。  相似文献   

18.
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不同功能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发现:制造业部门中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变化轨迹,消费性服务业投入率和公共性服务业投入率的变化比较平稳。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利用200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先抑制再促进的影响效应,分工程度的临界阈值为0.5左右;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看,伴随着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的促进效应会超过抑制效应,但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表现为抑制效应大于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企业因其服务的专业化和即时化特点,倾向于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集聚,本文基于2005~2015年省际的空间计量分析证实了上述结论,即交通基础设施对所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相邻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这一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地区之间,地理上邻近性的作用相对较弱。这一结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部分地理位置相邻但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出现分化的现象。通过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可以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邻近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全国层面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小,这与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和溢出效应的差异有关,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潜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特征及空间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城市相对专业化指数、城市间相对专业化指数、行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和集聚指数等4个指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4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水平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总体较低,南昌、武汉和长沙这3个区域中心城市在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每个城市一般都有1~3个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较高;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较低,彼此间专业化分工特征不明显,产业同构现象比较普遍。(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核心—外围格局,且该格局导致的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虹吸效应。(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的虹吸效应在250 km范围内最明显,超出此范围后虹吸效应迅速大幅度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