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正交空时分组码(OSTBC)基础上,分析了Turbo乘积码(TPC)和OSTBC级联方案的 可行性,提出了一种采用TPC+OSTBC级联的空时编译码方案,分别仿真分析了不同TPC分量码 、不同接收天线数目下系统的差错性能,并对采用OSTBC和TPC+OSTBC级联方法系统的差错性 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级联空时编码方法可同时获得全分集和全速率,且差 错性能明显优于只采用OSTBC。  相似文献   

2.
多入多出(MIMO)无线信道具有空间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特性,因此MIMO系统和单入单出(SISO)无线系统相比能够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本文在不同天线组合下分析了几种MIMO空时信号处理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空间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不能同时获得最大,因此在设计MIMO通信系统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天线数,即不仅考虑系统抵抗信道衰落的分集增益,还要考虑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通过折衷考虑空间复杂增益和分集增益,从更全面的观点评估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空时码在准静态平坦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设计准则被广泛采用的是秩准则和行列式准则,但这些准则并不是很紧的。为此,提出了准静态平坦瑞利衰落信道下一种新的更紧的设计准则,采用这种准则还大大降低了穷举搜索空时好码的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搜索得到的空时好码性能优于现有的其它好码。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时分组编码的发射分集技术利用空间和时间分集 ,能有效抗多径 ,增强信道可靠性。将空时分组编码应用到MC -CDMA下行链路中 ,构建了一种新的多载波CDMA系统 (ST -MC -CD MA) ,通过在每个子载波信道中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来提高系统性能。具体实现时 ,依据传统MC -CDMA信号合并方案 ,提出了ST -MC -CDMA空时译码后相应的四种合并方案。仿真结果验证了这 4种合并方案的优、缺点 ;并进一步证明 :在频率选择性瑞利衰落信道中 ,该系统比采用相同合并方案的传统MC -CDMA有明显的性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慢跳频系统中基于差分空时调制的混沌保密通信方法。此方案集成了差分空时编码和混沌跳频扩频技术的优点。一方面,在跳频系统中,使用混沌序列代替伪随机(PN)码,增强了抗截获和抗预测的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差分空时调制产生分集增益,降低了多径衰落效应的影响。仿真结果证实了此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可以提高系统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的传输性能.与OFDM系统一样,MIMO-OFDM系统也存在高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降低空时分组编码MIMO-OFDM系统PAPR的正交部分传输序列算法,运用这种算法,利用傅里叶变换的性质,通过调整空时编码与基带正交调制的顺序,对两天线发射端,可以降低算法近一半的复杂度,且可以减少一半的边信息.利用高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模型,得到了瑞利衰落信道下PAPR降低后系统的误码率性能.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MIMO-OFDM系统中更好地获得空间、时间和频率三维分集增益及较高编码增益,设计了一种最大码元速率为1的改进空时频编码技术。编码过程中,首先对两组发射数据向量进行旋转,然后以两天线为一组对旋转后的数据流在连续的两个OFDM符号之间进行正交设计,并按一定的准则分配到不同的子载波上,从而获得满分集增益和最优化编码增益。译码时,先将接收信号进行线性合并和白化处理,然后利用复杂度较低的球形译码器实现最大似然译码。分别对两发两收和四发一收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编码技术与同样可获得满分集增益的空频码相比,具有0.5~0.6 dB的性能增益,因此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采用空时编码的OFDM系统的性能,通过Monte Carlo仿真分析了系统性能和信道估计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多基站协作传输中,由于发射天线分布在不同基站而导致接收信号具有内在的时间异步特性.基于现有MIMO系统同步环境下应用的正交空时分组码,提出了能适应多基站协作环境的一种异步空时分组码构造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宽带OSTFDM-MIMO系统发射端编码结构和接收端译码实现.该系统在多基站协作传输中对信号异步传输具有鲁棒性,较传统的其它系统结构能提供更高的空间分集度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但同时不会增加系统接收机的译码复杂度.  相似文献   

10.
在宽带OFDM系统中对正交空时分组码方案进行了研究,根据Almouti方案的译码原理给出了在正交空时分组码传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条件下接收机输出瞬时信噪比的一般表达式,同时分两种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其最小距离球界的符号差错性能。结果表明,在系统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数及多径数目乘积较小的情形下,系统可以达到最大的分集增益。  相似文献   

11.
由于载波间干扰(ICI)是影响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一般消除ICI时作信道估计都采用辅助导频的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离散导频,为此提出了一种对MIMO信道中ICI消除的时域均衡方法。该方法利用MIMO空时检测后的数据信息迭代回去,当作导频符号估计出时变信道的冲激响应,然后通过时域均衡消除ICI,而无需额外的导频,在改善系统误误码率的同时,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逐次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结构,结合空时RAKE接收机,提出一种空时逐次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传统空时RAKE接收机有近5 dB的增益,误码率有了相当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在移动通信中,分集技术是一种最有效的抗衰落技术。本文对3种常见的线性合并分集技术进行简要分析,给出它们的基带表示和合并器输出信噪比的概率密度函数(pdf),由此给出它们的合并增益。针对系统采用MPSK调制的情况,对瑞利衰落信道的3种合并分集系统的比特误码率(BER)性能进行理论研究,分别给出选择性合并(SC)和最大比率合并(MRC)系统的理论比特误码率表达式;对于等增益合并(EGC)分集,给出了一种近似的EGC系统的输出信噪比的pdf,由此导出EGC的一种近似的BER表达式,由蒙特卡罗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此近似的BER数值结果是准确的。数值结果显示:MRC性能最好,EGC性能稍差,而SC性能较差。文中给出的分析方法对于实际分集系统的理论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航空飞行器种类和数量的激增以及第五代(5G)移动通信系统和物联网(IoT)时代的到来,下一代航空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着高安全性、大传输容量、低延时、强鲁棒性、高灵活性和综合业务提供等新的挑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L频段数字航空通信系统1(L-DACS1)的滤波正交频分复用(F-OFDM)波形设计方法并探讨了可能的技术演进路径。首先引入了认知无线电、非连续载波干涉码OFDM和滤波器的思想,然后针对不同航空飞行器用户动态自适应配置波形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系统波形具有较低的带外辐射功率、优良的块误码率性能和较高的吞吐量增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涉及中国公司针对美国商务部裁决对华重型锻造手工工具征收反倾销税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简要评析了司法审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分别税率问题、适用可得事实和不利可得事实问题、二手信息问题,这对中国公司在日后如何获取有利税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频率选择信道基于RLS算法的自适应判决反馈均衡MIMO-DFE空时接收机,由于这种接收机不需要信道识别,从而降低了接收机的复杂度。通过蒙特卡罗仿真评估了接收机在频率选择信道下的误符号率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加信道编码的情况下,该接收机在信噪比为 14dB时误符号率达到 10-3以下。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频接收机大动态范围与高灵敏度的要求,提出了一种中频快速数字自动增益控制(DAGC)算法。该算法通过对正交视频信号进行符号判别实现快速幅度检波和门限比较,利用多级双门限分段线性化的方法实现数字对数放大(DLA),结合使用数控衰减器(DCA)扩大中频接收机的输入动态范围。给出了基于FPGA的中频快速DAGC实现方案。实际应用证明,采用该方案的数字化中频接收机在保证接收灵敏度为-58 dBm的情况下,动态范围可达80 dB以上。  相似文献   

18.
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对于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发挥高性能至关重要。但在上下行传输信道不存在互易性的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制式下,若采用传统的信道估计方法会给CSI的获取带来巨大的导频开销和计算量。考虑利用大规模 MIMO 信道的虚角域稀疏性来减少获取CSI所需开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大规模 MIMO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中各子载波信道在虚角域的共同稀疏特性和稀疏支撑集的时间相关特性,达到降低信道维度的目的,则大大减少了基站对 CSI 获取所需的资源开销。同时,为了降低信道稀疏支撑集信息获取所需的导频开销和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利用压缩感知技术对支撑集进行估计。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性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