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今日重庆》2013,(2):52
2012年9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到美国搜集抗战大后方海外史料。这是2008年"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国交流活动,考察团在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搜集到一批珍贵的抗战大后方档案史料,弥补了重庆抗战史研究中的多处空白  相似文献   

2.
重庆是一个内陆港口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开埠最早,城市化、近代化较其他西部城市更早、更快的城市。因为这个特点,重庆自1929年建市以来的人口密度一直较高,以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为例,其人口已达到47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37人。重庆又是一座半岛式的山城,面积狭小,拓展不易,山高地不平的地形特征,使得重庆的房屋建筑不仅相当困难,而且建筑成本高。两者结合在一起,让抗战前的重庆,就已呈现出人口众多、居住困难,整个重庆城"颇有人满之虞"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吴曦 《中国西部》2013,(29):50-51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数万余箱文物从南京、北平迁往李庄、乐山等地,抗战胜利后陆续运抵重庆,此后再经长途跋涉回到南京,历经战火和10年时间,行程20000多公里,最终得以幸存,是为民族之大幸。  相似文献   

4.
正"重庆抗战兵工旧址""重庆建川博物馆",从九龙坡区鹅公岩立交桥上,远远就可以看见耸立的抗日战士雕像石碑,而博物馆就位于立交桥下面的鹅公岩公园内。这个利用抗战时期兵工生产洞洞体作为馆址设立的博物馆聚落群,由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抗战文物博物馆、兵器发展史博物馆、票证生活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重庆故事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和民间祈福文化博物馆等8个主题博物馆构成。展陈包括6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各类文物藏品上万件,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5.
《侍卫官杂记》是一本日记体小说,作者署名"宋乔"。1952年9月,《侍卫官杂记》在香港学文书店出版,全书40余万字。这本书用第一人称,以日记体形式描写了抗战胜利前后,在重庆和南京的国民党高层,声色犬马、光怪陆离、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一连串故事。小说生动曲折,幽默泼辣,恣肆酣畅。人们争相购阅,初版7万册一售而空,  相似文献   

6.
正八年抗战,在重庆这个大后方,除留下无数的故事,也谱写了中国抗战文化史上最华丽的乐章。当年,从华北、东北、华东等沦陷区颠沛流离、辗转千里转移至"陪都"重庆著名文化人以及莘莘学子何止千万。在国破家亡的异乡,在两江环抱的山城,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保卫故土与赞美和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并为恢弘的抗战文化史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相似文献   

7.
李炼 《今日重庆》2014,(17):26-29
八年抗战,在重庆这个大后方,除留下无数的故事,也谱写了中国抗战文化史上最华丽的乐章。当年,从华北、东北、华东等沦陷区颠沛流离、辗转千里转移至“陪都”重庆著名文化人以及莘莘学子何止千万。在国破家亡的异乡,在两江环抱的山城,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保卫故士与赞美和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并为恢弘的抗战文化史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建立的美术学校的发展历史。抗战的烽火中,大批美术家随着美术学校的迁移来到重庆,他们用血汗浇灌了重庆的沃土播下了美术的种子,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才,迎来了今天重庆美术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9.
7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结盟,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重庆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舞台,是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齐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名城. 重庆经历的抗战岁月凝聚了中国和世界的进步力量,奉献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汇聚成为全人类的财富.为了挖掘、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抗战文化,重庆自2008年启动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简称“重庆抗战工程”).  相似文献   

10.
卢泽明 《中国西部》2011,(22):48-49
随着抗战的胜利,聚集于重庆的各路精英们散向全国,乃至世界,川菜成为他们的美食记忆中不可忘却的部分,并且与重庆紧紧相连,川菜由此走向了中国,开始比肩于其他几大菜系,驰名中国。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25日,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一架空客A380在晨曦中飞抵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一队重庆人走下飞机,他们是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的成员,肩负着到美国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纽约等地,搜集抗战大  相似文献   

12.
重庆,是一座拥有英雄史诗的城市。2011年8月15日,在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之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出版了第部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重庆保存较完好的抗战时期遗址遗迹的工具书——《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407处抗战遗址遗迹生动展示了重庆在抗战时期的那段辉煌岁月。  相似文献   

13.
主要项目介绍天奇·怡畅园总建筑面积5.7万 m~2工商联大厦总建筑面积6.8万 m~2总商会大厦总建筑面积4.8万 m~2天奇花园总建筑面积3.5万 m~2北碚滨江小区总建筑而积7万 m~2重庆天奇物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成立于1995年底具有二级开发资质的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民营企业,已开发和在开发的房屋面积40余万平方米。集团全资、控股或参股拥有重庆第十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天奇塑  相似文献   

14.
叶语 《今日重庆》2005,(4):104-105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重庆的群众歌咏活动、交响音乐、民族音乐和歌剧等,荟萃中国音乐人才,汇聚多种艺术形式,以音乐为武器,用音乐唤起民众,凝聚人心,鼓舞抗战,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平凡的一页。重庆的抗战音乐讴歌了民族抗战精神,成为民族音乐在抗战时期的强音。  相似文献   

15.
70年后回家     
正2014年10月18日,温暖的气流弥漫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六楼会议室。微卷的头发,微笑的眼眸,3岁的荷兰男孩张杰仁(Felix CHANG)站在椅子上,与他的父亲张克雷(Vincent K.L.CH A NG)及母亲郭婷婷(Ch r ist i ne KORTEWEG)一起,将一幅书法卷轴递交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程武彦馆长手中。荷兰王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谭敬南先生(Mr.Guido Tielman)、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等,见证了这一时刻。  相似文献   

16.
7月4日,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的中东欧16国代表一行,来到重庆沙坪坝西永微电子园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湖广会馆,参观考察重庆的经济发展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耳目一新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代表们参观了"壮丽三峡"展厅以及"抗战岁月"展厅。一走进三峡厅,他们传统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侍卫官杂记》是一本日记体小说,作者署名“宋乔”. 1952年9月,《侍卫官杂记》在香港学文书店出版,全书40余万字.这本书用第一人称,以日记体形式描写了抗战胜利前后,在重庆和南京的国民党高层,声色犬马、光怪陆离、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一连串故事. 小说生动曲折,幽默泼辣,恣肆酣畅.人们争相购阅,初版7万册一售而空,几年之内多次再版,香港好几家报纸也竞相连载.80年代初,国内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也曾洛阳纸贵,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8.
[周永健]1952年3月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书法家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生导师。书法作品参加国家级展览24次;在《人民日报》、《中国书法》、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书画专论20余万字,发表书画作品120余件。出版有书法作品集《周永健书法作品》、专著《隶书概览》两部,并有作品入选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  相似文献   

19.
7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结盟,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重庆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舞台,是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齐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名城。重庆经历的抗战岁月凝聚了中国和世界的进步力量,奉献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汇聚成为全人类的财富。为了挖掘、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抗战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有两处旧居,一个在渝中区天官府10号,还有一个在沙坪坝赖家桥全家院子。如今,这两处地方,被定为“重庆郭沫若旧居”,对外开放。从1938到1946年,郭沫若身居重庆8年,他创作了震撼中外的多部话剧。当时,重庆虽不是战区,但由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共产党南方局设于重庆,重庆成为抗战时的首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