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姚宓是杨绛长篇小说《洗澡》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她性格温柔,外表美丽,智慧非凡出众,语言冷静机敏,对待情感能理智谨慎。在乱世之中,她着"隐身衣",泯然于人海,保全"自我",表现了其独特的资质和独立的品格。姚宓有着杨绛自身写照,透过姚宓,能了解乱世中的众生相和杨绛对社会的思考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一项名为"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的评选中,池莉获得了"人气最旺的作家"称号,可见喜欢她的作品的读者群还是相当之大的。作为新写实主义的得力作家,她从女性的视角写出了她所处的地方风俗、人文文化、人土特色。论文借以对其创作阶段的分析,来探索其作品中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自然法学说起源于古希腊,自然法观念根源于西方传统文化之中,历史的流变使之经历了神秘主义自然法观念、实体主义自然法观念和理性主义自然法观念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向,并对现代哲学、法学、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起着一种不可移易的影响。对自然法观念的梳理和考察将对现代各科领域源流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选择北国故土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来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她的作品描写了北国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观及东北的风俗民情,并以它们作为故事背景或叙述框架,讲述故乡父老乡亲的故事。她的作品充满了北国风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表现在语言上是作品运用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词语或语言片段。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杨绛的散文无论追忆亲人还是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都传达出厚重、坚实的情感质量。写实的语言、朴素的文风展示出她扎实的文字功底。在写作中,她摒除矫饰和虚伪,写作内容、手法及自身性格、品行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现代女作家,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处处穿透着一个失落者的人生感悟,痛苦与不安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本文即从她的悲剧意识的形成与表现两个方面感受一个优秀小说家从一种文化层面而非道德层面上审视她所面对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7.
杨绛在对亲人的怀念与追思中 ,用自己对生命和亲人的理解和阐释 ,给予人们深刻的人生启悟。理解、尊敬、爱 ,既是杨绛外在生活的一种表现 ,同时又是对内在精神生活的传达 ,是一种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铁凝20年来一直坚持在她的短篇小说的天地里努力而执着地耕耘,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究其成功原因,最主要的是由她作品体现出的对生命信心的追求、对人性善的守护及坚守慢的价值观这三种理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婵娟 《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余华是一个从海盐走出去的作家.该文试图从余华代表作的文本内容、语言表达、文化基础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从而挖掘一个作家作品的地域性根源.  相似文献   

10.
杨绛在对亲人的怀念与追思中,用自己对生命和亲人的理解和阐释,给予人们深刻的人生启悟。理解、尊敬、爱,既是杨绛外在生活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是对内在精神生活的传达,是一种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作品大多以描摹个性鲜明的女性见长,但是在<遍地枭雄>这部作品中却是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讲述了主人公韩燕来的成长历程.本文将韩燕来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韩燕来在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叶广芩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典型的具有满族文化意识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情真意切,文笔优美,颇受好评,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情结。这种情结主要表现在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满族文化生活的追忆、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残害,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所遭受的摧残,同时,也写了冯歪嘴子的生命坚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寂寞、孤寂的感觉。也有对苦难人生的不屈挣扎,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经历着磨难,也有少许的欢乐,最多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无休止的寂寞,但萧红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带着心中的伤疤去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在她作品中的表现即是,她叙说主人公的落寞无奈,也描写荒凉土地人们的抗争和不屈,她的人生和创作之间可以说有这样一种联系,即作品中的凄婉美丽、抑郁寂寞正是生活中悲惨命运、苦难人生的一种写照;作品中所笼罩的那种伤感、那种痛苦思索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多波折和对社会的悲剧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斯克里亚宾的《第五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08年,这一时期正处于作者探索“神秘主义”思想表达的创作期,对后期创作具有转折和开创性意义。通过对该曲的创作背景、音乐本体、美学特征的分析,明确了该作品对传统的继承与革新,从而揭示斯克里亚宾从浪漫主义走向“神秘主义”的过程,以及该研究发现的实践意义,以期为演奏者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准确把握作品风格提供更多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历程中,载入史册的男性诗人的名字浩若繁星,而巾帼红颜的名字却廖若晨星,但有一颗无比璀璨的星星却恒久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那就是著名词人“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学者在解读李清照的时候,总是愿意把南渡作为分界线来分析她的作品。论文将从另一个角度,即她的生命历程的少女、少妇和老妪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来解析其作品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张爱玲的早期创作中,有着她创作高峰期的影子,《心经》是一个代表。然而,对于《心经》的关注却远远少于其同时期的其他创作。笔者通过对文本中三个主要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所要表现的非理性情感,从而体现作品所传达的对于人性的真实关照。  相似文献   

17.
《吉檀伽俐》是献给神的歌。诗中充满了强烈而真挚的宗教感情 ,反映了泰戈尔的艺术观来自哲学思想 :三个不太认同的认同———泛神论、泛爱论和神秘主义。人神关系是泰戈尔艺术观的中心。在泰戈尔看来 ,“艺术的美只是一种工具 ,而不是它的完全的和最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往往可以找到神话原型的特殊表现。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是一部融神话于现实的爱情悲剧佳作。本文引入原型场的概念,通过生理、心理和文化三种次原型场对作品中人物、情节和情境的构建进行分析探讨,揭示了神话原型在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从来都不回避死亡,她通过对死亡的书写,表现对生命的关注,她的作品都超越了现实、时代的层面,对生死做出深入的哲学思考,为人们寻求一条穿越生死的精神出路。这种生命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东北大地上人们"蚊子似的"死生真相的书写,揭示出生命意识的麻木、愚昧;二是对人们生命意识觉醒的欣喜发现和对其觉醒后悲剧的书写。  相似文献   

20.
从话语基调理论的权力、接触和情感三个变量的角度,分析小说《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与她身边的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清小说中的人际关系框架,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