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王鸣  江勇 《经济地理》2012,32(2):59-65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流要素空间流动强度和方向综合反映了城市功能联系特征,研究台州行政、经济、社会以及其他联系的强度和方向,运用集中度指数、首位度以及前三位联系方向分析方法,明确台州市域内部空间功能联系特征表现出差异化特征;对外联系表现出长三角密切联系区域;判断空间发展处在向心集聚阶段,预测台州空间结构未来可能形成网络化联系格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中俄东部地区,即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35个主要中心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以反映该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发展趋势,明确东北地区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笔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对该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俄东部地区跨国次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中国东北地区城市质量总体上高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城市质量.中俄东部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两地区都形成了各自的核心都市区,跨国次区域内城市经济联系呈现以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等六大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外减弱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国高速铁路班次数据,通过传统重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探讨中国城市高铁客运空间联系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高客运量城市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东部城市群高客运量城市扎堆,而西部地区高客运量城市稀疏。全国城市高铁客运量与城市等级体系、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对应。局部区域高铁客运量格局包括中心城市极化型、多核心均衡型和低水平发展型的三种典型类型区。(2)城市高铁客运量具有显著的时间距离衰减特征,高铁客运量集中于城市4 h范围内,高铁出行更适合中心城市密度较高的城市群地区。(3)高强度联系网络主要分布于东部城市群内部和东中部地区"四纵两横"沿线部分区段,中心城市密集地区的高铁联系网络的强度普遍较高。(4)经济因素是高铁客流生成的根本动力,高铁可达性和城市等级也是影响城市客运格局的主要因素。与传统铁路相比,城市吸引力和时间距离对高铁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正负影响程度均有明显的削弱。  相似文献   

5.
公路旅游客运的空间特征分析能够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以云南省旅游客运包车的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旅游客运联系强度、首位度、集中度指数和平均运距等指标分析公路旅游客运的空间联系和分布格局,通过城市客流联系强度和联系方向获取地级市和县级行政区两种空间尺度的旅游客运空间特征,并建立了公路旅游客运的空间特征提取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分析公路旅游客运的空间特征,能够判定旅游集聚与辐射能力,并划分旅游客运空间网络的旅游城市等级;云南各县级行政区之间的公路旅游客运空间联系格局以单/多中心为主;地级市空间尺度下,表现出以昆明为核心、公路旅游客运联系强度随距离增加有明显的衰减效应,且圈层结构特征显著;县级行政区空间尺度下,公路旅游客运空间联系以各城市中心区为核心,表现出向心强联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剖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从城市综合职能中心看,沿线节点城市群存在“金字塔结构”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单核心多层级空间分布格局”,但各级综合职能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需提升;从城市的综合发展质量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从经济联系强度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极化现象,且总体上经济联系强度低;从空间格局看,沿线节点城市形成几个区块特征,但地理邻近的优势未充分发挥,区块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互动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交通可达性对区域城市经济联系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空间句法和引力模型,以1995、2005和2015年为时间断面,探讨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不同尺度城市路网通达性与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格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武汉城市圈道路网络整体连通性水平趋于完善,但存在空间极化,表现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2)区域内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市级尺度上,武汉市经济辐射功能以及相邻城市间经济联系特征明显,在县级尺度上,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经济联系更为密切;(3)2005年以后,全域范围内不同尺度城市的道路网络通达性格局与经济联系格局存在显著相关性,道路网络通达性提高对促进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提高城市在区域中经济联系中心性地位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可达性是城市集聚与辐射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经济社会联系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借助Arc GIS10.0空间分析工具,通过计算加权成本距离、场能和引力模型探讨浙江省11地市2005和2014年可达性变化、场能格局演变,以及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方向及地带性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交通网络建设显著提升城市可达性,但小时圈扩展面积和扩展比率差异性突出;2城市发展与可达性改善大幅提升空间场能,但总体上北高南低,中心向外围、干线向两边梯度递减特征明显,并呈现以高铁线路为骨架,中心城区为支撑的新型空间场能格局;3城市经济联系地域性鲜明,呈现能级提升、多核支撑、网络化演进趋势,高铁成为密切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高效动力,经济联系优势逐步由浙东北向浙西南拓展强化;4地带内、地带间城市经济联系轴带发展层级、阶段不同,凸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紧迫性。因此,亟需调适与引导城市经济联系层级、方向,优化完善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助推浙江省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吴开  徐贤窗 《时代经贸》2012,(12):106-107
本文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重心格局分析,来研究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浙江省民营经济在空间上呈不均衡分布;(2)浙江省民营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自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聚在浙江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3)从民营经济发展重心轨迹看,全省民营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该研究价值在于通过空间统计分析,了解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依据全国中心城市间公路客运联系巨量数据,基于O-D联系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国、区域、省域、城市群、贫困地区等多种空间视角解构全国中心城市公路交通联系的空间结构图景。研究显示,全国公路客运联系以省会城市及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联系中心,以省区内其他中心城市为联系对象,在中短途客运距离内形成自成一体的区域性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全国区域发展的巨大落差在公路交通联系方面被极其明显地反映了出来。全国公路客运联系空间格局大体呈现由西向东、由内陆向沿海渐进式的梯度变化,空间结构由松散到密集、由单中心到双中心、以至多中心的网络化分布格局,这一演变特征在黄河流域经济带最为明显,长江经济带则呈现"两头翘、中间凹"的发展态势。全国城市群交通联系的空间极化效应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交通联系的网络发育最为成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急需强化。研究显示,贫困地区多处在区域中心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边缘地带,加强对贫困地区交通联系方面的迟滞因素与致贫机理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旧城改造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家冬 《经济地理》1998,18(3):25-29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旧城改造中普遍存在的重视再开发,忽视修复与保护;重视城市土地利用,忽视城市环境建设;重视城市景观,忽视城市功能等问题,指出深化城市布局和地域结构的调整,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视城市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是今后我国城市旧城改造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广州城市规划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惠君 《经济地理》2004,24(4):490-493,576
文章全面评价分析了广州市风象、太阳辐射、气温等气象因素对城市工业、居住用地布局的具体影响,并就如何将气候特点与城市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相结合改善城市大气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气候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规划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How to Improve Urban Competitiven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rban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the hot topic for researches and studies over year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laborate urban competitiveness. First, definition of competitivenes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then the differences of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 and enterprises are presented. In Section 2, urban competitiveness is defined. Since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is the focus of many studies, Section 3 elaborates four models or frameworks for assessing urbancompetitiveness. Last, but by no means the least, Chengdu has been discussed as a case on how to improve urban competitiveness. Thre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which are clustering strategy, more efficient governance and urban marketing campaign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同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塌陷",通过分析发现,这与中部地区缺乏合适区域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趋同、城市群的发展滞后等因素有关.因此,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进而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相似文献   

15.
城市创新职能与创新城市空间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市的职能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城市的职能已由工业城市的生产、制造职能、服务城市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向创新、创意职能转化,城市化是人口与景观的变化过程,也是城市创新功能的创造过程,城市创新职能表现出与其他职能不同的特征.城市创新职能可从全球、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多个尺度进行研究,对探讨建立全球及我国的城市空间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国生  陆利军 《经济地理》2011,31(12):2051-2053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拟以湖南省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尝试通过湖南省2004—2008年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数据的分析,构建区域城市生态环境分析模型并计算湖南省生态环境得分值,预测湖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数据,以期为湖南省建设生态城市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用系统论、控制论、社会控制论的思想阐述了城市系统、城市规划。提出城市系统是一个控制论系统,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它的一种自为控制方式,转型期处于失范状态的城市系统也可以用规划来控制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并着重论及城市规划对自为控制的硬、软两种控制的利用,提出要完善法律、建立公众参与和社会调查制度、普及规划教育、善用舆论和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18.
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SVBI指数,以多时相、多波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90-2010年中国6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通过测算各城市的紧凑度、形状指数及分维数,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演变趋势.结果发现,20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城市的级别成正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199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城市空间形状趋于稳定,集中于正方形与矩形之间;城市的空间紧凑度总体提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城市扩张方向往往趋向于少数几个方向,“摊大饼”式的扩张不多见;39个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合理;H形和星形形态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城市化推进、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城市新空间要素出现和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是影响62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同时我们也该看到,由于制度的历史性问题,该保障制度存在非常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说,就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的区分是以是否就业、不同行政区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为参照的,其能获得的保险待遇、基金管理都存在巨大差异,造成了城乡医疗保障之间的不公平现象,缺乏可持续性。为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二元”性,我国应当尽快推进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因此,将主要探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现状,以及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路径,并提出具体的整合框架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可以为城市旅游开发创造有利的条件。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脆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着西部地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本文正是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尝试探索发展西部地区城市旅游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