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生物工程在20世纪的兴起和发展,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迅猛地走向了市场. 人们知道,自然界每种生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特征,保持生命特征的物质就是细胞核中的基因(DNA).所谓转基因生物就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将DNA进行人为改造的生物,即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农业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作物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生物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在国际上存在不同意见,尚无定论.对转基因食品做出标识,是为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转基因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的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是什么?对公众来说,鱼的基因可以转给番茄,使番茄更易于保存;微生物的基因可以转到棉花上,使棉花具备抗虫的能力,这是很难理解的。 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学家就开始介人这种高难度的组合游戏了。比如番茄由于富含水分很不耐冻,科学家将生活在低温环境下的一种深海鱼的基因,移植到番茄细胞内,就培育成了耐冻的转基因番茄。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技术,也称为生物工程。它具体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其中的基因工程,又称为转基因技术,它是将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片段取出来,放到另一种生物中去,使后一种生物具备新的性状。  相似文献   

5.
最近,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of Malaya)罗斯利·欧玛(RosliOmar)博士撰写了一份关于转基因工程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了基因工程、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农业和人类健康带来的种种危害,甚至建议最好禁止所有的转基因作物,值得关注。罗斯利·欧玛博士在文章中谈到了这样几种危害。  相似文献   

6.
植物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规律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世纪8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植物转基因技术,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可精确改造植物,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改良品质性状等,同时能够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缓解不断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将成为21 世纪解决食物安全、改善人民健康、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最具潜力的技术手段,转基因农作物将占据21 世纪主要农产品的大部分市场。自1983 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面世以来,国内外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飞速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已是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占有已成为国际上的竞争制高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安全性仍是能否产业化的争论焦点,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而植物抗逆转基因技术仍是目前的研究难点。  相似文献   

7.
植物是寂静的,它静静地生、静静地长。然而,就在人们司空见惯不知不觉间,它们开始了突变,发生着一场类似于工业革命那样大规模的令人震惊的绿色革命。这场革命来源于基因工程研究的深入,发端于转基因植物的出现。 转基因植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含有抗性基因的转基因作物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开始了植物抗性  相似文献   

8.
韦凯 《魅力中国》2009,(11):45-45
植物基因工程是指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植物体细胞内进行天然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过一学期研究性学习的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以生物技术改良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突变、植入异源基因或改变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微生物具备或增强此特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   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是 1993年投放美国市场的西红柿。至今来源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转基因食品发展非常迅速,各种类型转基因食品应运而生。尽管至今尚未给转基因食品分类,但按惯例,按转基因的功能是可以对其分类的。到目前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增产型、控熟型、高营养型、保健型、加工型。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农产品产业化应用于1996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转基因作物产品也从早期的抗虫、抗除草剂等初代产品转向提高产量、提升营养品质等二代产品。虽然一批又一批高质量、高产量的产品不断的研发成功,但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影响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抗转基因作物风险能力技术水平的差异,以至不同国家对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观点霄壤之别。文章在总结国家中央一号文件对转基因产品政策态度的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对我国农业发展影响,并对我国转基因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2月24日,由东北农业大学刘忠华教授主持的转基因克隆猪课题获得成功。3头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在种措场自然分娩产出,这种转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猪在紫外光源激发下,察到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宋玲  刘汉民 《特区经济》2005,(9):183-184
一、经济变迁与路径依赖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一词最先是源于对生物物种进化路径的描述,生物学家古尔德指出,生物演化决定于基因的随机突变、外部环境与基因本身存在的等级系列控制两方面,从而提出生物演化路径可能是非最优的“路径依赖”的概念。此后,路径依赖由大卫(Davi  相似文献   

13.
稻米、大豆、棉花等被人为植入有独特功用的基因片段后,就变成了转基因种子。28年前,这还只是美国实验室里一个颇具战略深意的惊喜,而如今,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以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550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0亿亩。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将由信息经济时代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将首先在农业和医药产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从转基因水稻到转基因玉米和麻疹疫苗风波显示了大众对转基因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担忧。在经济利益诱导下,科学界的舆论可能使得上层难以分辨科学的真伪。应当高度关注西方国家以和平方式推进的"基因战争"。基因工程研究仍然应当得到强力的支持。但是,在应用方面必须慎之再慎。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大豆危机,从深层次来讲,是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之间的一场较量;较量的胜负,不仅事关黑龙江大豆产业的生存与否,还事关人类是否还能享用“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这一大自然恩赐的宝贵又稀缺的物种。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大豆危机,从深层次来讲,是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之间的一场较量;较量的胜负,不仅事关黑龙江大豆产业的生存与否,还事关人类是否还能享用“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这一大自然恩赐的宝贵又稀缺的物种。  相似文献   

17.
重组DNA技术自1972年诞生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植物改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86年首批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至今国际上已有30个国家批准数千例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种类有40多种,有关抗虫、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基因数上百个。至2002年止,全球通过基因工程改良的转基因作物已达上千种,有26个投放生产,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2002年的5870万公顷,增加近35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生物技术对传统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尚不明确,某些发达国家利用WTO立法漏洞设置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生物产品进行限制,使转基因生物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知识产权困境。要真正解决转基因生物技术面临的绿色壁垒问题,就必须通过知识产权法保护手段促进转基因生物技术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植物基因工程是指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植物体细胞内进行天然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过一学期研究性学习的时间,结合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及其对植物基因工程的了解,我  相似文献   

20.
1972年,斯坦福大学Berg实验室成功地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基因重组实验,启动了重组DNA技术研究发展,直接导致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和一种全新的生物技术学科及产业的建立——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诞生使得外源基因在细菌、酵母和动植物体内进行表达,从而打破了物种的遗传界限.在实验室内可以用工程原理和技术对生物直接进行改造,以达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