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武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自1958年建成投产以来,在40多年里经过不断创新,目前已成为我国具有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板、棒、线等,品种规格齐全、以薄板和中厚板为主的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钢能力达700万吨。 武钢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1979年武钢就开始实施钢铁产品创优和评优活动,1990年国  相似文献   

2.
正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于1958年建成投产,是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国有骨干企业。50多年来,武钢经历了三次创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武钢大力实施中西南发展战略,先后与鄂钢、柳钢、昆钢实施联合重组。海资源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钢铁主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初步形成"一业特强、适度相关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武钢内部审计创新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必爱 《中国审计》2004,(14):59-60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是我国以“全、薄、专”著称的重要板材基地,具备年生产钢铁各8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武钢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努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注重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和评价作用。2001年,公司在完成了“非钢企业全面推向市场,主体实施债转股”的体制改革后,迅速致力于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总经理刘本仁在机构改革之际做出了“进一步扩大审计队伍,增加审计力量”的批示,随之公司实施了完善审计委员…  相似文献   

4.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于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产,是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均亲临武钢视察指导工作.武钢联合重组鄂钢、柳钢、昆钢后,已成为生产规模逾40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2009年,武钢成功跻身世界500强行列,目前排名第328位.  相似文献   

5.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武钢与鄂钢、柳钢、昆钢实施联合重组后,已成为生产规模近30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6.
晓闻 《中国质量》2007,(12):55-55
一、武钢追求卓越之路 武钢是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与鄂钢、柳钢联合重组后,集团公司已成为年产钢2000万吨规模的大型企业,在中国排名第3位,世界排名第16位。武钢是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矿山采掘、炼焦、烧结、冶炼、轧钢及配套公辅设施等一整套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设备。武钢主要钢铁产品有几百种。其中,冷轧硅钢片、汽车板、桥梁用钢、  相似文献   

7.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于1955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日正式投产。武钢厂区座落在武汉市青山区,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所辖的4座铁矿、2座辅助原料矿分布在鄂东、鄂南及河南焦作。武钢现有全民在岗职工89078人,其中钢铁从业人员14587人。到2002年底,武钢累计生产钢1.32亿吨,累计实现利税467.86亿元,上缴国家370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亿元的5.76倍。武钢已具备年产钢铁各8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烧结、冶炼、轧钢等一整套工艺设备。武钢主要生…  相似文献   

8.
精炼武钢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历50年的风风雨雨,武钢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武钢总经理邓崎琳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冶炼专业,从1976年分配到武钢后,先后担任过技术员、工长、车间主任、武钢第二炼钢厂厂长、武钢生产部部长、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武钢股份公司总经理等职。  相似文献   

9.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现有在岗职工近9万人。2005年3月,武钢和鄂钢实现了联合重组,为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烧结、冶炼、轧钢等整套工艺设备,钢铁生产规模居国内前三。  相似文献   

10.
《企业科协》2007,(12):F0003-F0003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经过50年的发展建设,武钢成为年产钢2000万吨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要产品有热轧卷板、热轧型钢、热轧重轨、中厚板、冷轧卷板、镀锌板、镀锡板、冷轧取向和无取向硅钢片、彩涂钢板、高速线材等几百个品种。其中,武钢生产的冷轧硅钢片、汽车板、桥梁用钢、管线钢、压力容器钢、集装箱用钢、帘线钢、高性能建筑用钢等“双高”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广泛的声誉。  相似文献   

11.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武钢联合重组鄂钢、柳钢、昆钢后,已成为生产规模逾40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2009年,武钢成功跻身世界500强行列,目前位列第321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武钢通过与鄂钢、柳钢、昆钢实施联合重组后,已成为生产规模近300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忠实履行国有企业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为企业文明和谐打下了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武钢在扩大外贸出口、走向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仅1995年1至8月,武钢直接出口钢铁产品外发量就达83.4万吨,产品覆盖东南亚、欧美和澳洲等地,远销日本、美国、法国、智利、菲律宾、意大利和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额达2.2亿美元,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主要作法是:一、广泛建立营销网络武钢在拓宽国际市场经销渠道上,广泛沟通信息渠道,不断完善联系网络。自1992年以来,先后组织参加了湖北省贸易洽谈会、冶金部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招商会议,并先后在日本的东京、法国的科隆、香港、新加坡和巴西等地派员…  相似文献   

14.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从1994年开始实行内部会计委派制,由集团公司财务部向二级单位派驻财务机构,较早实现了工厂制环境下的财务集中管理。随着集团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武钢又将会计委派制范围由二级单位扩大到子公司,各子公司内部再对各分支机构实行会计委派制,形成链式财务委派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深化了财务委派人员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5.
武钢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已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授予的金、银、铜牌共计35项,有33个产品获得冶金行业质量最高奖项"金杯奖"荣誉称号.在创名牌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在战略上追求高目标,在品种质量上追求高标准,提出了"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的名牌战略方针.武钢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板材生产基地之一,近10年来,循序渐进地深化改革,高起点地推进技术进步,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6.
武钢是新中国新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武钢在联合重组鄂钢、柳钢、昆钢股份后,现已成为生产规模近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17.
<正> 当武钢产品在市场上璀璨夺目、独领风骚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这些产品里,凝聚着前道工序的多少科技人员的拼搏和奋斗、创造和智慧。现在,让我们将视点聚焦到作为武钢产品前道工序的烧结厂,探寻一下他们科技进步的足迹吧。市场机制促成技术进步的连锁反应钢铁产品需要经过许多工序的共同劳动,百炼成钢就是它的形象概括和生  相似文献   

18.
信息     
赵欣 《企业文明》2013,(9):105-107
武钢邦矿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当地时间7月30日,武钢邦矿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仪式在利比里亚举行。目前,武钢在利比里亚等国拥有400多亿吨铁矿石权益,是全球钢铁制造商中矿石资源最大的拥有者。2010年3月,武钢从中非发展基金手中收购利比里亚邦矿铁矿项目60%股权,由武钢中非(香港)矿业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营运。该项目是武钢"走出去"战略的标志性工程。100万吨的一期工程投产后,二期900万吨工程随即启动。宝钢推出第三代超强钢主要用于汽车生产宝钢集团日前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高强度钢板,这种钢板兼具高成型性和高强度,质量更轻,主要用于汽车生产,可  相似文献   

19.
武钢金属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资公司),是在武钢"十二五"发展规划、做精做强相关产业的战略下,为加强钢铁二次资源的经营管理和开发利用,以废钢分公司、冶金渣分公司、粉末冶金分公司为主体,重组整合而成。固定资产近2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年创效益超3亿元。整合重组后的金资公司企业文化整合,选择实施了渗透模式,即在武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前,大批干部群众响应党中央"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的号召,从天南海北奔赴武汉。1958年9月13日下午3时,随着钢城一号高炉流出火红的铁水,武钢正式诞生在中原大地之上。回顾武钢五十余年的艰难历程,人们无不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