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企业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不搞技改是等死,搞技改是找死。”于是。一些所谓“精明”的厂长经理们在“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念影响下,竞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等死”。 众所周知,企业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关键。“不搞技术改造是等死”,是千真万确的;但“搞技改是找死”,则是百分之百的谬误。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并流传所谓“找死”的说法呢? 一类是立项不准,可行性研究差。一些地方政府急于“脱贫致富”,或抱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态,盲目上项目,再加上重数量轻实效的“浮夸”心理作怪,很多地  相似文献   

2.
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晚清的50年,可总结为“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其实就是改革的动力所在。发端于1861年的第一轮改革,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西方媒体和外交机构都在思考着中国崩溃后怎么办的问题。在那样的历史关头,中国体制内外的精英分子们开始了改革。乱改革找死,则是改革对“技术”的要求颇高,不能急躁,不能跃进,不能盲动,否则就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甲午战争之后的改革,就走上了大跃进的道路,总想找捷径、搭快车,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一个“主义”,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放弃了在更为根本、更为琐碎、也更需要耐心的“技术”层面上的艰巨努力。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是企业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的两难选择。究其原因,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滞后除了与科研基础实力薄弱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我国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不完善,制度创新不能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同步发展,并成为技术创新的严重障碍。制度障碍不仅包括宏观制度障碍,还包括企业自身的微观制度障碍,针对不同的制度障碍提出相应的措施对策,既是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  相似文献   

4.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其生存并能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加强技术创新.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却陷入了"不搞创新是等死,搞创新是找死"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建设“感知中国”(u—China)战略的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已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然而,当前许多企业仍然陷在“搞企业信息化找死,不搞企业信息化等死”的怪圈中。这一怪圈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要么业务适应信息技术,要么信息技术适应业铲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急剧变化,传统企业纷纷转型,以迎接挑战。不转型等死。转型则找死,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咄咄逼人,传统企业迎战“互联网+”可以从全面触“网”、脱胎换骨、携手互助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ERP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中国还有多少企业在"找死"和"等死"之间犹豫和彷徨?  相似文献   

8.
张国宏 《企业活力》2005,(10):18-19
<正>2004年可以说是国企改制跌宕起伏的一年。从年初TCL在深交所挂牌上市、TCL产权改革完成,到年中郎成平质疑TCL产权改革、海尔集团“曲线MBO”拉开“郎顾之争”序幕,乃至年底国资委明确表示大型国企不能搞MBO,中小企业可适当探索,并提出五条禁令,其中各个事件无不是当前国企改制中热点问题——国企产权改革问题的缩影。作为一种企业制度创新,MBO也是有益的尝试之一。但是,其中以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的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否则,必将影响这一有效工具的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张辰 《中外管理》2006,(7):100-102
自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中国第一套MRPII(制造资源计划,ERP的前身)软件到今天.中国ERP市场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但ERP系统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却一路坎坷.甚至有过“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说法.ERP在企业的应用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暂时困难,困扰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产品库存积压严重,资金紧缺而周转不灵,经济效益欠佳,"假冒伪劣"败坏了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流通受阻,消费不畅,债务锁链难解,富余人员增多等等。有的企业出现了"多生产多亏,少生产少亏","贷款搞技改死,不贷不搞也死"的怪现象。我们的国企产品因种种原因在市场上受到  相似文献   

11.
当前,解决冗员和提高效率。效益是国企的首要任务,持续减员增效(包括重组改制等)是国企改革攻坚的主旋律。由于解决冗员、减员增效要求大幅度动态调整员工队伍,进行全体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似乎不现实.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国企不宜搞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笔者认为,虽然在国企全面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困难重重.但并不意味着国企不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家魏杰近日在一次会议上说,国有企业要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就必须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负担进行“清盘”。魏杰说,国有企业面前有两大难题:一是体制不活,这一难题可以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二是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给国有企业留下了沉重负担,改革解决不了负担问题,必须用“清盘”的办法来解决。而过去我们制订的所有改革政策都没有涉及到“清盘”,这使得改革中的国企在资产重组过程中被沉重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魏杰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企负担进行“清盘”:一是债务清盘;二是退休金、医疗费用和住宅等问题;三是富余人员的问题;四是资产…  相似文献   

13.
尹生 《中国企业家》2005,(23):82-86
“如果国内厂商不尽快找到病因,同时认清新的牌规,可能到死也不知道是怎样死的.更不用说坚持到重 现光明的那一天。”猜一猜,今年中国手机市场新机型的最低售价纪录是谁创造的?是波导吗?还是TCL?抑或是动辄要搞“低价风暴”的奥克斯?答案都不对,是摩托罗拉,全球和中国手机市场的第二大玩家。其在今年下半年上市的低价手机C117售价已从上市初的不足600元,大幅调低到400元-450元左右。在  相似文献   

14.
企业改制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地方、个别企业却违背了企业改制的初衷,把改制的行为转向了“逃债”、“废债”和“甩包袱”上。有的甚至公开讲:“企业改制就是甩银行的债务,反正钱是国家的,不甩白不甩。”他们采用的招数,一是搞“假破产”,真逃债。有些企业利用破产这一合法形式,潇洒“死”一回,先“死”后活,通过破产,低估资产,操纵拍卖,压低偿债比例等,甩掉银行的债务;二是搞“母体裂变”,悬空银行贷款。这些企业借着划小核算单位的名义,将原…  相似文献   

15.
论国有企业的资金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界人士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戏言,即“国有企业不(借款)搞技术改造是等死,(借款)搞技术改造是找死”。此言虽有几分弄嘲却又颇耐人寻味,不经意间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国有企业已身处尴尬的资金困境之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这种在两难之间的痛苦徘徊,表明国有企业已深深陷入一种难于自拔的“资金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16.
于丽萍 《公司》2001,(3):17-18
到目前为止,国企改革的功夫主要在企业之外,从简政放权到减税让利,从政企分开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企业外部环境的调整基本到位,国企进行彻底市场化改造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可以说,国企改革寻求内部市场化改造这一最后突破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国企只有经过彻底的市场化改造,才能经得起中国加入 WTO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才能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有许多与西方不一样的地方。传统的大型、特大型国企虽然在近 10年内几乎都“改…  相似文献   

17.
ERP的选型和实施存在着很多风险,曾有位企业家说:“不上E R P等死,上E R P找死”,形象地指出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是在企业管理核心的管理工具——E R P软件选型和实施过程中。运用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或许为寻找“同为企业信息化,为何PDM、财务软件、协同商务等选型和实施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18.
信息广场     
李瑞环强调国企怎么好要多听企业意见本刊讯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最近在湖北与企业家座谈时指出,现在的企业怎么搞,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我过去反复讲这么一个道理:凡是普遍存在的问回,这个得在方针政策上去找;凡是反复出现的问题,得在客观规律里面去找。国有企业究竟怎么个用法,我觉得不应该说得很死。可以叫大家放开思想,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应该到实践中去找一找,评详细细地搞点调查。特别是多听听工厂、企业里领导人的意见。中国的企业怎么搞,我看要最终形成一个路子,根源恐怕还是在企业,还是到企业里面去找。(…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目前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新见解。他说:“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不科学的命题,改革的对象不应该是企业,而应该是政府,改革的内容不是企业的治理结构,而是国资运营体制,改革的取向不是国企的抓大放小,而是国资从所有盈利型企业分离出来,使国企这个概念在我们经济生活中消亡。他说:国企不能简单地用大小来分类,应该把它们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企业两类。目前资源垄断企业都应该是政府企业。  相似文献   

20.
刘四辈 《公司》2000,(4):47-48
党中央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今年已是最后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国在经营管理者精神状态不振苗,人气不旺。 犹如股市行情的涨跌与人气相关一样,国企脱困也需要决战决胜的旺盛人气。人气旺、斗志坚、精神定,才能打好国企脱困攻坚战。人气的恢复又取决于大家的信心。然而,纵观目前的亏损国企,则普遍缺乏脱困的信心。吴邦国副总理曾撰文指出“搞好国企的改革和发展,重要的是解决信心问题”。看来,当前强调信心问题,把人气搞旺,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