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浅谈     
冯新生 《中关村》2005,(5):118-119
幼时,有首唐诗曾深深打动了我,诗情画意有时竟飘入梦境。这是首五言绝句,仅二十个字,铺叙了山、松、云、药,几句问答,涵盖了远离尘世喧器的超逸与寻师不遇的惆怅。此诗飘缈得令我懒得查记作者大名,只想让诗的“大写意”融入心境,于不精彩的日子里添几许轻松。此诗是这样写的:松  相似文献   

2.
话说百望山     
易海云  白桦 《中关村》2006,(3):112-114
百望山,京西名山也。其山不高,只有海拨209米。其貌也一般,既无深谷流泉,也没有多少探胜寻幽之名胜。然而它却远近闻名。翻开古代史书,明代学者万历丙戌进士王嘉《蓟印集》赫然有记:“瓮山(今万寿山)斜界百望,是山也,南阻西湖(今昆明湖),神皋若皆萃焉;北通燕平,丛丛巍峨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焉,是宣禾黍。山之阳有祠焉,高15丈,登之可以望京师,可以观东潞。”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中亦有记载:“瓮山距逶此五里为青龙桥,其西通全山口,其北斜界百望山。是山丛丛巍峨,背而去者,万里犹见真峰,故曰百望。”两书记载大致相同,孰前孰后…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06,(12):14-15
诗品出于人品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可以记载的历史,就有了诗。中华民族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可是。近年来的中华诗坛却出现了衰退的景象。据悉:我国现有100余万诗人。可是每年只有10余万首新诗歌问世。平均10人每年创作1首诗。日前举办的一次诗人“盛会”。邀请百名诗人光临。结果只有不足20位诗人到会,“雷声大。雨点小”,不得不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4.
谁是傲寒一枝梅,笑写春色为中华?新年伊始,诌出这两句似诗非诗的句子,心里却轻松不起来。作为一个以“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为宗旨的媒体,年尾岁头理应盘点一番。过去的一年里,谁是行业的龙头?谁领中国的风骚?谁是破冰的英雄?谁开创新的先河?需要激励,需要评点。这是本刊去  相似文献   

5.
西羌古寨     
刘海洋 《中关村》2005,(8):98-100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七言绝句不但使王之涣千古留名,同时也使得古老而神秘的西羌民族伴随着悠扬的羌笛声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可以这样说,人们大都是通过这首诗才开始注意到这个民族的。印象中的羌  相似文献   

6.
愚夫 《中关村》2004,(7):88-89
“水桶”并非水桶,乃是人。因他上下长得一般粗,酷似水桶,故而得名。我和“水桶”是好朋友。“水桶”是我们单位党委宣传部长,喜爱写诗;据说还曾在《北京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过一首大作,单位里举办什么文娱活动,“水桶”也常登台“啊——啊——”地朗诵几句,才华横溢。我呢,是我们单位的笔杆子。我们单位下属各个部门历年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是出自我的手。因  相似文献   

7.
茶馆老板,今匿其名。因为他不是一般的经商老板,他是一位诗人,一位曾经在北京诗坛上大名鼎鼎,曾经为很多女孩子仰慕追逐的浪漫诗人。一段时间,不知怎么的,诗就不吃香了,很多写诗的朋友都明智地放下了诗歌,有的写起了小说,有的搞起了广告策划,还有的干脆练摊了。只有这位鼎鼎大名的诗人坚持到最后,用他的话讲,“如果有朝一日举世为诗歌举行葬礼,我将是那为她最后高唱挽歌的人”。可惜后来没人为诗歌举办葬礼,诗歌只是悄无声息地隐藏到了没几个人知道的角落里了,诗人也就无法实现他唱挽歌的诺言。  相似文献   

8.
杨正棠  严秋声 《中关村》2007,(6):106-109
时代的呼唤崔墨卿先生从1958年开始写诗,至今笔耕不辍,枫情燃烧已50年了,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有才华、有影响的诗人。他一直在为祖国繁荣昌盛和自由幸福,热烈地欢呼、纵情地歌唱着。最近我们读了他的诗《拯救黄河》,惊心动魄之余感慨万千、沉思良久:  相似文献   

9.
王彬 《中关村》2023,(7):92-93
<正>如果有一天边关战事不再告急,王翰会不会回到故乡,回到她的窗外,和月一同为她守候生活的诗和远方?王翰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和王之涣并称二王,虽然其文集大多失传,其传世作品也不多,也留下了两首名垂千古的《凉州词》。其作品用词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留存的诗里多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  相似文献   

10.
珠玑乱落笔生花,纸上无声未足夸。君为新诗添翅膀,清音飞入万千家。这是诗人刘征对朗诵艺术家殷之光朗诵艺术的诗赞。刘征的诗赞并不过誉。在朗诵艺坛上,殷之光被称为“千年诗国的云雀”。综观这只云雀风里雨里的疾疾奋飞,聆听它那漫天飞扬的美妙歌音,一支充满诗意和人生思索的浪漫曲,便在耳畔回响  相似文献   

11.
泰山石刻     
王鲁湘 《中关村》2013,(9):108-108
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挑选了摩崖刻石这种夸张而又能垂表万世的表达形式,显然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宏大时空感有关。中国很多人都知道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诗。这首杜甫早年的作品,千百年来,不仅一直是描写泰山的上万首诗篇中最精彩绝伦的,而且一直以它对泰山精神的经典阐释,成为鼓舞人们奋力拼搏的号角。几乎所有攀登泰山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个千年诗国,诗人墨客群星璀璨,名阕佳句浩如烟海,他们用诗情画意构筑起了一座座理想田园和梦幻天堂。陶渊明应该算一个理想田园的规划大师。你看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两句,平白如话,便勾勒出了一幅绝美的如画胜境。  相似文献   

13.
在某一家律师事务所做了5年的郭禹终于自己创业了,还是干律师这个老本行,启动资金都是这几年工作攒下来的钱,钱不多,所以要节俭办公司,目前他的公司里只有7个人,连他算一块儿,全是专职律师出身;创业之初,钱一定要管好,律师们也要做一些文档方面的处理,这就需要几台电脑;为了节省,郭禹找人攒了几台兼容机,最初几天还用得好好的,可没过几天问题来了:以前在大公司,网管会为你解决一切问题,律师们不必自己去了  相似文献   

14.
2007年,60岁的曲金华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她为自己写了一首诗--<六十自感>:"谢却'公坛'化轻身,烛光杯影共乐音.画意诗情心疏久,搜词觅句笔有尘.岂甘聪慧成沉墨?应将思索铸万金.春来还须争天早,人生一步一耕耘."  相似文献   

15.
李政 《中关村》2007,(9):96-99
对于热爱登山的人来说,雪山之巅永远是无法遏制的向往。"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著名的回答来自马诺里——20世纪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登山家。1924年,马诺里攀登珠穆朗玛峰,即使在海拔很高的帐篷里,他仍然高声诵读《哈姆雷特》和《李尔王》。登山提升人的境界,提升人对生命的理解。人们愿意相信,神灵只愿憩息在隐秘的群山之巅,在远离尘埃的地方,在众  相似文献   

16.
张稼人 《中关村》2008,(6):102-105
一 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的书法家黎晶先生,作为文学家,又在文艺界创造了一个奇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凭借他的“第五脑室”,在不长的业余时间里,吟出了一首又一首脍灸人口的诗或词,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小说或散文,他用满腔真情创造了美,宣示着奋发与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郭宗忠 《中关村》2011,(6):104-107
壮美的景色只有攀登者才有资格分享。Majesty views can only be shared by climbers."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认识摄影家刘培恩,我突然想到的是初唐名臣虞世南写的一首咏物诗《咏蝉》中的一句诗"居高声自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北京摄影界,刘培恩是登上北京高点最多的摄影家。  相似文献   

18.
周树鑫 《中关村》2008,(12):116-117
谁没一栋房子?只是谁都希望有一所更好的房子。这就像谁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一样,有家庭,有房子,只是房子里装悲剧,装喜剧各有不同。这就是生活,而且天下人都一样。晚上,我拖着灌了铅的腿,疲惫并满怀焦虑地强迫自己坐下来,窝在房子的沙发里看一部电影频道播放的电影,企图缓解一天工作下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萧惑之 《中关村》2009,(6):112-115
权当序言去年秋天,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成为国人的畅销书。我只因出版商的一句广告语——“温总理读了百遍的案头书”——触动了神经,买来阅读。今年春节,又是因为出版商的一句广告词——“《沉思录》作者马可·奥勒留之先师巨著”——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位“先师”就是古罗马奴隶出身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这部“巨著”就是《沉思录Ⅱ》。两部书稿,  相似文献   

20.
李政  赵塑 《中关村》2004,(5):60-61
“青鸟”不过是鸽子的一种诗话,李商隐《无题》诗中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显然,青鸟是知道去蓬山的道路的,而蓬山则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那是连秦皇汉武都向往的地方。有意思的是,在《圣经》里也提到诺亚在洪水退后,将诺亚方舟里的鸽子放飞出去,鸽子衔回了橄榄枝,于是人类又重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